维尼亚夫斯基的创作只限于小提琴曲,他创作的旋律充满真挚的抒情性,体现出波兰小提琴风格的民族特点,在他的小提琴作品中,他一方面在发展小型抒情乐曲和艺术性练习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两方面也丰富了协奏曲和幻想曲等比较大型的小提琴乐曲体裁。维尼亚夫斯基的创作,完成近两个世纪以来波兰小提琴音乐发展的历史道路,为波兰小提琴音乐的成熟时期奠立基础。但是,他的小提琴作品艺术价值并不等同。有一部分属于沙龙艺术的范畴,另一些作品如《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则同当时技巧性音乐的习见形式,即同在他之前的一些协奏曲有很多相似之处。维尼亚夫斯基的抒情天赋只是在他的自传作品中《传奇》和《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中才得到做生动的反映。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力量的作品,在这里,作者立基于本民族的土壤,集成了门德尔松开创的抒情协奏曲的发展路线,真挚而纯朴的感情表达同光辉夺目的辉煌技巧的结合,即维尼亚夫斯基的创作和演奏艺术的最典型特征,都包含在这首无论是演奏者或是广大听众都十分喜爱的《d小调协奏曲》之中。
第一乐章从一大段常见的乐队合奏开始,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双呈示部结构的第一个呈示部。这段乐章由乐章两个主题的基本素材构成,但又不是基本主题的连续呈示,因此在使用钢琴以代替乐队演奏时,这段前奏式的音乐时常有所删节。乐章的两个主题都是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情调高雅,但稍带忧郁之感,它在移调和变形呈现中,以技巧为装饰,并常有乐队的乐句相衬托,在其呈示中已有充足的发展。第二主题极为朴素,三连音音型在其进行中颇为突出,这个主题虽然移入关系大调,但同前一主题的对比并不强烈:
由于这一乐章拥有上述两个主题,整个乐章又以这两个主图的变化和发展为基础,因此乐章的结构具有奏鸣形式的一些特点,但又较为自由,例如主题再现就仅由乐队稍加暗示而已。
维尼亚夫斯基的创作风格中最主要的那些美质,也就同肖邦和莫纽什科一脉相传的如歌的旋律性和真挚的抒情性,以及典雅的笔法与结构,在这首曲的中间乐章有着最为鲜明的体现。这中间乐章是一首优美的浪漫曲,由前一段乐章不间断直接转入。乐章的基本主题在大调上,但它的第七级和第六级音降低半音,有近似小调的效果;伴奏中的音型也很有特点,每一小节自成二个上行又复下行的曲线,前两拍是两个三连音,后两拍则是一个四连音。主题的陈述优美动人,也有一种忧郁的意味,但当中一度较为热情奔放。
这一乐章篇幅虽短,但在全曲中却最突出,时常单独演奏。
最后乐章用回旋曲形式写成,作者为乐章的基本主题标明为“吉卜赛风格”(A la Zingara)。乐章开始时有一小段即兴式引子,它预示了乐章的基本情调,并用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句引出乐章的基本主题:
这是一支热情横溢的旋律,发着光辉夺目的火花,掀起一次次高潮。而在这不断反复呈现的基本主题之间,则穿插进两个稍带对比性的主题,其中一个借用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它在这里两次出现,但移到bB大调上,这些穿插不但在乐章中起对比作用,而且还促成了全曲结构的有机统一。乐章穿插的另一个主题转入D大调,也用吉卜赛风格写成。
最后,乐章以基本主题辉煌有力的陈述作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