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至22日,由美国提琴协会主办的两年一度的第二十五届国际提琴制作大赛在印第安那州隆重举行。此次大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共450名,高手林立,竞争激烈。参赛作品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等。
11月22日,大赛圆满落下帷幕。从大洋彼岸传来捷报,广东提琴制作师们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底,在这场高手如云的国际竞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此届比赛共有6位广东的提琴制作师获得了5个国际奖项。这6位获奖的广东提琴制作师中,既有多次获国际大奖的“老匠”;也有功底深厚、技艺娴熟、执着追求提琴制作技艺的青年才俊。他们为广东在国际提琴制作舞台上争得了荣誉,扩大了广东提琴制作的国际影响力。
此届广东提琴制作师获奖的有:
梁志凌制作的四重奏提琴作品获音色银奖、中提琴作品获音色奖;此次梁志凌的四重奏作品摘取了“银奖”的殊荣,是难能可贵的。
王晏、徐晓林合作制作的中提琴作品获音色奖;
陈宇帆、江伙荣合作制作的四重奏作品获音色奖;
张福明制作的倍大提琴作品获工艺奖。
在本届大赛中,广东提琴制作师展现了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在国际提琴制作舞台上广东提琴制作师们四十多年来屡获大奖,展现了广东提琴制作的英姿和风采。是广东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这种技能实现个人价值、技能创前程、技能报国的氛围,在广东越来越显浓郁。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的工匠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广东提琴制作师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改革开放后,广东率先鼓励提琴制作师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比赛,与世界各国的制琴师切磋交流技艺,这对提升广东提琴制作师的制作技艺和促进广东提琴制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广东之所以成为乐器制作强省,得益于政府改革开放的政策。1980年广州市领导组织广州的提琴制作师参加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陈锦农大师的小提琴作品在此次比赛中一举摘冠,获得小提琴声音金奖。这是第一位中国人在国际提琴制作舞台上获金奖,从那时起,广州的提琴名扬中外,广东的提琴大量出口,广东的提琴产业同时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当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鼓励技能人才的成长,于1982年授予陈锦农大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陈锦农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革新能手”称号。接着,徐弗在1982年获美国第五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小提琴音色与工艺优异双奖。1985年广东省总工会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家”称号。1988年国家轻工部给予颁发了“中国提琴制作大师”称号,同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198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广东第一代提琴制作师的影响下,广东第二代的提琴制作师也在国际提琴制作舞台上大放光彩,继而提琴制作师朱明江自1986年开始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奖后,一发不可收拾,至2014年共获21个奖项(其中有2个金奖,2个银奖)惊艳全球,因此被吸纳为国际提琴制作师协会会员,为广东争光,为中国争光。全国总工会授予朱明江“全国劳模”荣誉称号,轻工联合会授予了“中国提琴制作大师”荣誉称号。广东提琴制作师在国际屡获奖项,让中国的提琴制作在国际提琴制作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使广东的提琴制作向高端产业发展。
广东的第三代提琴制作师也乘后起居上的势头,第四代正在努力奋进。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发扬光大,才有今天优秀技能人才的不断呈现。
技能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制造强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技能人才不仅激励着更多年轻人走上技能报国、技能成才的道路,也激励着更多人才投身于提琴制作领域,推动整个乐器制造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梁志凌制作的四重奏提琴作品
获音色银奖
中提琴作品获音色奖
图为梁志凌的获奖荣誉证书
图为获奖者梁志凌近照。
王晏、徐晓林合作制作的
中提琴作品获音色奖
图为王宴、徐晓林的获奖荣誉证书
图为王宴近照
图为徐晓林近照
陈宇帆、江伙荣合作制作的
四重奏作品获音色奖
图为陈宇帆、江伙荣获奖荣誉证书
图为陈宇帆近照
图为江伙荣近照
张福明制作的
倍大提琴作品获工艺奖
图为张福明获奖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