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根儿不识五线谱的农民,悄无声息地制作出堪称“乐器皇后”的小提琴。新疆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的李汉林不仅会制作小提琴,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拉小提琴。小提琴成为李汉林生活的快乐源泉。
4月24日中午,记者来到李汉林的家。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庭院内种着玉米、蔬菜和果树,大门口还有一只大狗看家护院。脚蹬千层底,身穿灰色夹克衫的李汉林正忙着固定卫星电视接收器。
李汉林是甘肃武威人,1961年,9岁的他随父母来到新疆。李汉林现在有一儿一女,女儿已出嫁,学计算机专业的儿子去天津打工已有四年。目前只有他和妻子在家务农。家庭主要收入靠15亩小麦和12亩油葵。
一位普通的农民怎么与小提琴结缘?朴实的李汉林娓娓道来。
1974年的一天,李汉林去东安乡白杨河村劳动。劳动间歇来自乌鲁木齐的一位知青拉起了小提琴。20出头的李汉林被悠扬悦耳的琴声深深吸引了。“那声音太好听了。”李汉林说,自己也要制作一把小提琴。由于当时没有找到纸,李汉林就找来一张羊皮,把小提琴的样子和尺寸画在上面。
自学了木工手艺的李汉林尝试着做小提琴,十几天后,心灵手巧的李汉林仅凭记忆和样子就把小提琴做了出来。当李汉林拿着做好的琴让那位知青试拉的时候,知青评价说,做得还可以,就是琴颈有点长(小提琴有标准尺寸)。李汉林制作的第一把小提琴琴板是用普通松木做的,粘胶用的是普通木工胶,琴弦是从知青手中买的,弓毛是马毛做的。1976年,李汉林制作的第一把小提琴被东安乡修造厂的俞天成花40元钱买走了。
制作乐器除了工艺要求高外,对材料的要求也十分挑剔。李汉林说,一把好的小提琴音箱的面板用的是上等松木,侧板用的是色木。目前,他制作的小提琴,音箱面板是松木,背板和侧板用的是桦木。李汉林先后做了十几把小提琴,工艺也越来越精。奇台县城有人慕名而来,用一把正规乐器厂生产的小提琴换了一把李汉林制作的小提琴。
当记者问他制作小提琴最难和不足的地方时,李汉林直言不讳地说,镶线技术还不到位。镶线,是小提琴音板的周围镶嵌的由两边黑中间白的三片薄木片组成的线条,厚度一般在1.2毫米左右。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需要相当的技巧和经验。
李汉林在不断提高制作小提琴质量的同时,居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拉小提琴。李汉林之前会拉二胡。“二胡两根弦,小提琴四根弦,摸索着拉,就学会拉小提琴了。”李汉林说,他在1977年结婚前几乎每天都拉小提琴。现在,农闲、逢年过节或是碰到什么高兴的事儿,他和附近村爱好乐器的农民也经常凑在一起乐呵乐呵。与李汉林小提琴搭配的乐器一般是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李汉林现场给记者拉了一段《请你尝块哈密瓜》,拉琴技术娴熟。
李汉林不光会做小提琴,二胡、板胡、三弦、冬不拉、都塔尔……只要有乐器的样子,他都能照着做出来。记者在李汉林的制作库房内看到,各种乐器的半成品和原材料琳琅满目。库房内最具现代化的制作工具就是一台电锯。
李汉林说,制作乐器不光需要上好的材料和工艺,还要善于动脑。李汉林是在一位哈萨克族朋友的再三劝说下才开始制作冬不拉的。第一把冬不拉做成后,那位哈萨克族朋友给出了“声音可以,样子不好看”的评价。后来,一个朋友从哈萨克斯坦购进了一把冬不拉,样子好看。李汉林就照着它的样子做,做出的冬不拉几乎与原来那把别无二致。李汉林对冬不拉的制作工艺已经改进四五次了。
这几年,李汉林卖过最贵的乐器只有500元,而在乐器制作上花费的精力和金钱远远大于他卖出乐器的收入。记者问他,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他回答得简简单单:人总得有个爱好。
在李汉林看来,在制作乐器和弹奏乐器中享受音乐的美好就是人生的一大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