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的地方风格是由各种地方民族音乐、戏曲、地方曲艺等形式发展而来,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地方风格特色与流派。比如:广东音乐、四川琴书、北京琴书、江南丝竹、东北皮影调、云南扬琴、安徽扬琴、新疆十二木卡姆扬琴等等有几十种之多。现在全国扬琴学科中较为熟知的有以下几种。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远在清代道光年间就在四川地区流行起来,形式为扬琴自弹自唱,首尾加上四川扬琴曲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联升、李德才、易德全等;四川扬琴的代表作品有《将军令》、《闹台》、《南庆宫》等。其演奏特点为“浪竹”和“咭噜音”技法,以粗犷有力、刚劲浑厚并表现“武曲”著称。
“广东音乐”
扬琴至明代传入中国后,最早流行于沿海进入广东一带。此乐器这所以能够在今天与高胡等乐器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确实因为它较早的能扎根在广东音乐这一民间形式之中,对广东音乐特色的建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代表人物有:严老烈、丘鹤筹、吕文成、陈俊英、陈德钜、方汉等。主要作品是:《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银河会》、《雨打芭蕉》等。主要演奏技法是“弹轮”、“衬音”、“手闭音”。其音乐特点为:轻快、活泼、流畅、淡雅、明亮为主。充分表现出扬琴所具有的华丽、灵巧的特点。
“丝竹扬琴”
江南丝竹扬琴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多与竹笛、二胡、琵琶等乐器配合演奏,特点之一为丝竹齐鸣,不过于突出某个乐器。代表人物有:任晦初、张志翔、俞越亭、项祖华、钱方平等人。主要作品是:《行街》、《欢乐歌》、《中花六板》等八大名曲。大多以淡雅细腻来表现江南的山清水秀、春来江水及水绿如兰的意境。演奏技法上以齐竹、衬音、颤音、弹轮、长轮、装饰音在以加花、变奏、填空来表现出江南清秀美丽的艺术效果。
“东北扬琴”
东北扬琴是以演奏东北地区的小型地方皮影戏曲调而形成的,也是皮影戏表演形式中主要的伴奏乐器。代表人物有:赵殿学、王沂甫、宿英等人。主要代表作品是:《苏武牧羊》、《汩罗江》、《翻身五更》、《东北风主题随想曲》等。东北扬琴的传统技法主要为:颤、滑、揉。多年来经王沂甫先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发展规范为扬琴八大技巧(前文已述)。其特有的传统技法使音乐在格调上形成了清浊有致、抑扬有节、韵味娓婉、意境深刻的东北扬琴特色。
“新疆扬琴”(维吾尔族人称“锵”或“唱”)
新疆扬琴始于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古典音乐。从16世纪开始,在音乐大师克迪尔罕·雅尔坎迪、阿曼尼莎罕(乃菲丝)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样式。近年出版的《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扬琴曲45首》(吴军、孙荣),是根据著名维吾尔族音乐大师吐尔迪·阿洪在50年代的演唱演奏录音中选编而成的。新疆扬琴的地方风格已被视为我国扬琴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地方风格之一。1988年中央音乐学院首届硕士扬琴研究生黄河所著《从扬琴音乐创作来看扬琴艺术的发展》的毕业论文中,将新疆扬琴列为全国5种主要地方风格之一进入专题研究。新疆扬琴除十二木卡姆扬琴曲目外,还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及蒙古族等传统民间乐曲及创作曲目。其代表人物有:阿不都热哈满、阿尤甫、加米拉、卡德尔、吴军、孙荣等。代表作品有:《木夏维热克太孜间奏曲》、《塔什瓦依》、《拉克木卡姆第三达斯坦间奏曲》、《春到昆仑》、《葵巴斯》、《美丽的天山》、《天鹅》、《鹰笛恋》等。 锵一直用于新疆民族音乐、舞蹈的伴奏中,在技法与技巧的演奏上都极为单调,发展也较为缓慢,基本停留在单旋律的演奏上,有时出现少量和弦演奏,故锵常于伴奏,而很少出现独奏形式,偶尔独奏时,也是以演奏民歌或《十二木卡姆》音乐中的曲调为主。60年代后,一些改良扬琴进入新疆各地,被许多表演艺术团体长期使用,使扬琴事业在新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