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奏技巧
吹奏双簧管需要身体多方面的配合,包括有:
手指:负责按键。
呼吸:与其它管乐一般,吹奏双簧管必须使用腹式呼吸,并透过腹部来控制吹奏时的气压;腹部亦是吹奏颤音(Vibrato)效果的重要控制部分。吹奏双簧管所花费的气量,少于一般单簧乐器及铜管乐器,故吹奏时很少会出现不够气的情况,演奏者反而会因未能充分吐尽体内积存的废气而感到胸口郁闷。因此,演奏者吹奏时必须采取“先呼气、再吸气”的方式来换气,有时甚至需要争取呼出闷气的机会,在吹奏时只呼出部分空气,待有机会时再换气。
嘴唇:吹奏前上下唇必须包着上下排牙齿,嘴唇应呈小“O”形并含着簧片,嘴唇周围的肌肉必须放松,但又必须避免吹奏时漏气。吹奏时透过上下唇及嘴唇周围的肌肉施加的压力调节音色:压力大时,声音会偏高及变得刺耳;压力太小时声音会较圆润但却偏低,需配合足够的气压以修正音高。嘴唇的形状及控制称为“Embouchure”。
牙齿:由于簧片十分脆弱,为免损坏,牙齿不可与簧片有任何接触,必须包着;牙齿可辅助嘴唇产生所需控制簧片的压力以调节音色。
舌头及喉咙:配合呼吸及腹部的肌肉,并透过舌头轻轻接触簧片以控制断音及跳音(Staccato);在吹奏较快的作品时更需喉咙的配合以控制气流。
理论上,无论男女,只要身体健康便可学习吹奏双簧管。由于小童的身体有待发育,故建议若十岁后开始学习较为合适。以上提及吹奏时牵涉的各个身体部分,由于存在着很大的个人差异,吹奏时身体各部分的协调亦因人而异。要充分控制双簧管以奏出动听的旋律,学习者必须有恒心的反复练习以锻炼以上各部分的协调;而部分肌肉(如:嘴唇、舌头、喉咙)控制更非习惯的,令各部分的协调更难达到,亦使双簧管成为一件难以操作的乐器。初学者必须避免错误练习所产生的坏习惯,故此,有意学习双簧管者,必须找一个有相当经验的演奏者指导,以培养正确的吹奏技巧及习惯。
相关区别
就音色来说, 双簧管(OBOE)音色温暖宽厚,牧歌风味浓郁;单簧管(CLARINET)低音凝厚柔和、高音圆润明亮、最高音尖锐,音色神秘多变,敏快柔韧。
就历史发展来说,比起双簧管,单簧管的历史尚浅,在巴洛克时代的音乐里尚没有这种乐器,而海顿的音乐里用到单簧管,是在他六十岁后的作品,而莫扎特的交响乐作品里用到单簧管的,也只有几首而已,但这种乐器问世以来很快地普及整个欧洲。单簧管是个变化多端的木管乐器,它的音域很广,在管弦乐团、军乐队、管乐队、爵士乐团中都可听见它那干净澄澈的声音。由于它的多变性,使它能够表现各类型的曲子。以下引用一篇文章专谈单簧管:
如果长笛是一个温柔的女子,那么竖笛就是一个豪爽的大哥哥。竖笛,别名单簧管,黑管,是木管乐器家族中很特别的一个成员。在管弦乐团里面,他的加入算是木管组最晚的一个,乐器技术的成熟也只是十九世纪的事。但是他独有的丰富表现力和广阔音域,使得它成为管弦乐团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而晚近兴起的管乐团,对竖笛更是倍加礼遇,其地位已经类似于管弦乐团中的小提琴了。
竖笛究竟和其它木管乐器有何不同? 首先,它的基本构造和其它木管乐器就不太相同,一般木管乐器都是采圆锥形管体,唯有竖笛采用圆柱形管体,这使得它的泛音列很特殊。其次,他的发声来源是缚在吹嘴上的单片簧片,这也是他单簧管之名的由来。单簧发声的乐器还有萨克斯风,但是萨克斯风的管身构造和竖笛不同,所以竖笛的特殊性由此可知。
竖笛出现得较晚,纽伦堡的丹诺(Johann Christoph Denner,1655-1707)在1690年左右将原本是民间乐器的Chalumeau,改进成类似如今的单簧管。在早期作曲家的乐谱上,通常将竖笛标示成Chalumeau,同时因为其中高音声部的音质,很像小号的音色(这和当时吹奏的习惯有关,与现代的吹奏方式已经有所不同),遂将小号的华丽奏(clarino)之名与竖笛相并论,现代竖笛的名字clarinet,就是这样来的。
一直到十八世纪后半,竖笛才被慢慢用到古典管弦乐团的编制中,但并不是像双簧管一样在乐团中有固定的席次。莫扎特是第一个将竖笛的音乐美充分发挥的作曲家,我们可以从他1777年造访曼海姆之后的作品里,发现他对竖笛运用的技巧日渐卓越,到了晚年的竖笛协奏曲,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精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