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换了一批又一批,经常在媒体上播放,让很多人不想听也就听了。那么,流行歌曲是否被人们认可?
当然不能。流行歌曲制造已经呈批量化生产制造趋势,造歌工厂商业化已经有目共睹。很多流行歌曲只是旋律简单,易学易唱,文字透露的信息退而求其次。甚至人们根本不关心歌词传达的意思,只是觉得旋律好听,就跟着唱起来。甚至一些外国流行歌进入国内之后,没有经过翻译,保持了原汁原味,大多数人都听不懂歌词表达的意思,但可以跟着旋律唱,还要把歌词弄成拟声词,模仿出来居然像模像样,而唱的人却不知道歌词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们接受流行歌曲,只是接受了流行歌曲的旋律,却对于歌词没什么太深刻的印象。毕竟,一首歌的歌词容量是有限的,叙事歌曲一般不会充满细节,而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抒情,甚至还要掺杂议论的成分。如此一来,歌词就只能精炼一些,做到言约义丰,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创作。人们听到的流行歌曲,更多感触来源于旋律,来源于节奏,而不是来源于歌词。即便有的歌词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不一定能勾起人们的回忆,不一定具备持久的艺术影响力。
歌手代表一个群体,但代表的是某一种生活状态的群体,而绝非同一代人所有的群体。流行歌曲以歌唱爱情为主,很多都是无病呻吟,却能表达一些热恋或失恋的心情。不过,真正热恋和失恋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并不多,只不过他们容易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更注重感性,而不是理性。而消费过程中,人们从来都是感性的,并不会完全受到理性支配。处于热恋或失恋状态的人更是如此,要消费一些文化产品,尤其是流行歌曲,可以代表他们的心情。于是,他们要买唱片,到音乐网站注册会员,一遍一遍听。很明显,歌手的生活状态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而热恋或失恋的人与歌手的生活状态也是不同的。普通人的人数非常多,可以说是绝大多数,要在大集体协作中生产,要为了事业疲于奔命,要拼命挣钱,其生活不是流行歌曲能够表达的。而很多流行歌曲制作人已经摆脱了世俗的束缚,代表富有优雅的一群人,要追求优越、精致的生活。处于这种状态的音乐制作人会抛弃形而下的物质层面的需求,转而关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要写一些超越世俗的歌曲,有对生命的热爱,有对爱情的歌颂,有对失恋的悲叹,有对友情的歌咏,大多不落俗套,却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年轻人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细细品味流行歌曲表达的内容,而其他年龄段的人大多关注世俗生活,要为了挣钱拼命工作,哪里会静下心来欣赏流行歌曲呢?
制作流行歌曲的人成了富人,而听流行歌曲的人大多都是穷人或一般人,没有太多钱,却被资本主宰,由于自身的喜欢和传播,带动了流行歌曲的再次流行。很多流行歌曲歌词写得并不好,甚至有语病。歌手唱的时候含混不清,吐字不清,却能被一些年轻人追捧。那么,流行歌曲还是纯粹的流行歌曲吗?
当然不是,而是资本的投资项目,是被资本打造的赚钱工具。很多流量明星都是流行歌手,只要举办演唱会,就会赚很多钱,甚至弄得年轻人借钱消费,要购买已经被黄牛炒翻了好几倍的演唱会门票。除了资本造势,权力推波助澜,还能有什么?以至于很多喜欢流行歌曲的人都被玩弄了,只是给偶像做粉丝,打赏,却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甚至偶像根本不知道打赏的粉丝姓字名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生活状况如何,只顾着收钱,顾着变现流量,也就没什么底线了。甚至一些流行歌手大肆抄袭————旋律只要不超过三句,就不算抄袭。在此风气指引下,很多流行歌曲已经混乱不堪了。即便流行起来,也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变化不大。即便是流量歌手演唱自己“原创”的歌曲,也大多引不起人们的兴趣。毕竟,那些所谓的“原创”歌曲都是怪声怪调,一会儿像鸭子叫,一会儿像狼嚎,没有什么美感,旋律也不是那么简单,就更别提流行了。
流行歌曲开始工业化制作,甚至引入了人工智能创作,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创作一首所谓“原创”歌曲,让人们难以分辨,而恰恰是这样的流行歌曲获得资本助推以后,就会迅速流行,但要隔一段时间创作一首,不能创作太多,以免无法制造市场稀缺性。除此之外,很多流行歌曲只是流行一阵子,没有什么思想和内容,也行不成某种音乐潮流,只是匆匆走向市场,圈钱之后,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另一首流行歌曲,看似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其实只是资本推动的结果,只是圈钱的产品,却不一定是音乐艺术,也没必要体现什么思潮。况且,审核比较严格,某些领域的内容是不能碰的,也就让流行歌曲只能流于庸俗,甚至有着口水歌和搞怪的套路,却不能代表大众消费和思想潮流。
如此看来,流行歌曲确实不被大多数人认可,也就没必要作为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了。作为一种资本推动的赚钱工具,还是可以分析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