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器的弓毛是马尾制成。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上面的毛鳞片结构。向弓毛上打松香,会让松香的细微颗粒钻到鳞片之间,把鳞片撑开,形成一棵横向的圣诞树形状的锯条。
打好松香的弓毛,就能由一个一个张开的鳞片,带动琴弦的振动;而不打松香或松香太少的弓毛,则像被霜打了的圣诞树,鳞片闭拢,无法带动琴弦。
所以松香的作用,就是增大弓毛的抓弦力。
问题来了:弓子应该几天打一次松香呢?
小朋友给出一系列让人火大的答案:有的说三天一打,有的说一周一打,有的干脆说“想起来就打一点”。
我们给出的建议是:最好每次练琴之前都打,但不用打太多。原因很简答,假定七天打一次松香,一次打很多的话,那么从第二天开始,弓毛的抓弦力就在逐渐减弱,每天的手感都不一样;到第七天时候,弓子无比光滑,然后又打了过量的松香,导致弓子的手感变化巨大,仿佛换了一根新弓子一样,右手需要重新适应。
当然了,如果老师压根就对右手强调不足,那对于这点弓子手感上的变化,可能琴童也就发现不了。赶上这样的老师,那就没啥可说的了……
讲个简单的初中物理题:摩擦力和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也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即f=μ*N。弓毛想让琴弦振动起来,需要一定的摩擦力f,为了提供足够的摩擦力,要么就保证μ,让弓毛足够粗糙(即打松香),要么就保证N,让弓子和琴弦之间的压力足够大(即压弓子)。
松香不打够,弓毛打滑,琴弦振动不起来,孩子就要靠右手拼命压弓子来发出声音。所以一遍遍地和孩子强调右手要放松、不要压弓子,却不监督他们把松香先打好,我觉得对孩子很不公平,练习效率也非常低。
类似地,如果弓毛上松香不足,弓子放在琴弦上,就会往下(朝着拉弦板的方向)滑。有些孩子右手食指用力过大,就是为了卡住弓子,不让它往下掉,结果姿势就跑偏了。
不夸张地说,不把松香打够,真的是不少右手问题的根源。但很多时候,每天拉琴之前花两分钟(大孩子、手快一点的,半分钟就够了)打松香这件事,就是死活无法引发重视。
“别磨蹭了,赶紧拉琴吧!”可能是比较常见的原因。结果,看似追求效率,跳过了打松香的环节,仿佛省了两分钟,结果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改右手的错误。
这就又是一个“战略上懒惰,战术上勤奋”式自我感动的经典案例。
大提琴吴临风
这位是小面包。大概从十秒左右,大哥就莫名其妙开始笑,后来就停不住了……#大提琴
视频号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对于琴凳的高矮、琴腿的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等。看上去节省了时间,实际浪费了更多时间。我们以后慢慢说。
最后说一个小知识,也许真的有人还不知道吧:演奏过程中,弓毛的鳞片之间的松香颗粒会掉落到琴弦、琴码、指板和面板上。这些粉末会逐渐形成黏黏的一层,糊在这些木头的表面,进而抑制振动。在每次演奏之后,要用简单直白的干布把这些松香末擦除掉,不需要使用任何化学药剂。普通琴这样伺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