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什么?
是 赢取一张证书?
是 培养一技之长?
是 塑造审美意识?
还是 获得全面发展?
柏拉图 在理想国中曾把音乐教育看做是灵魂教育,认为音乐教育可以培养美好的灵魂。在我看来,培养美好灵魂的过程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自我教育的过程。而真正可以引领学习者学会自我教育的过程其实是通过反思和总结获得的。
在当今这个任何事情都求“快”的时代
音乐教育尤其要 慢!慢!来!
‘慢’下来,练习才有真正的获得
为什么我们总在说慢练? 因为单纯的练习是肌肉不断记忆的过程。 新生儿咿呀学语,咿呀的过程是口腔肌肉不断记忆的过程;小孩子蹒跚着学步,蹒跚是腿部肌肉不断记忆的过程。由此可见,这样的过程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慢’中包含着每一个值得追究的细节,‘慢’中包含了脚踏实地的严谨。
‘慢’下来,思考才能帮助我们成长
当我们说到练习,那么,单纯的练习仅仅需要的是不断机械的重复吗?错了。没有一次机械的重复不需要悉心的思考。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正是因其有着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它在时间中消逝,每一次的表演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现场表演的迷人之处。所有的火花在一瞬间触发,不可复制,不可重复播放。而这样的每一个过程都是有思考直接参与的。在练习中需要思考,在生活中需要思考。
‘慢’下来,聆听才是‘欣赏’
音乐赏析和‘慢’有什么关系呢?音乐赏析的慢不是要求我们听慢歌。而是在聆听中付出精力,只有有意识地聆听才能够称作赏析。因为这样的聆听需要我们运用的不只是耳朵,而是大脑。通俗来说,我们在一边听一边分析,一边听一边运用我们以往的知识来重塑一首乐曲。由此,每一次的聆听都不只是感性的接受,而是听众与音乐的互动。
‘慢’下来,教学才是‘传道授业解惑’
学习者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一环,那么教育者和音乐教育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慢’常常会被‘快’轻易取代。究其原因,其实是对教学目标的不明确。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通过考级,取得证书;这些当然可以是目的之一,但是在这样的目的达到的同时,教师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使我们的孩子真正的学到东西,学到帮助的到他们的东西。教师如果把更多的时间留在思考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以及由此得出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的‘慢工‘,终能出‘细活。
‘慢’下来,启发才能变成耳濡目染
教授音乐不只是老师的任务,老师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真正在音乐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孩子身处的‘大环境‘’。无数的关于音乐家的背景研究都曾经证实,成长时期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在音乐道路上的发展。一个合适的家庭环境要求父母本身就有着对音乐强烈的热爱。这样的热忱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音乐的习惯,一个经常播放着古典音乐的家庭,一个2小时的音乐会对孩子而言可能并不那么难熬和困倦,因为‘耳濡目染‘早已是‘理所当然’。
现在的 慢,是为了以后的 快
以“慢”为指引,才能享受“快”的成就感
“快”得从容不迫,来自于“慢”得脚踏实地
但在所有慢慢来的过程中
必定要历经焦躁和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