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梦想终在1881年10月30日实现,当纳普拉夫尼克于圣彼得堡听众面前指挥首演时,听众强烈要求第二乐章的圆舞曲当作安可曲。而后1882年1月26日在莫斯科首演也获得类似反应,之后陆续在汉堡、布拉格、巴黎与伦敦首演时,皆获得极高评价与听众喜爱。
第一乐章是(小奏鸣曲式的小曲),在这个乐章开始,柴可夫斯基写了一段缓慢而洪亮的导奏,主题甜美抒情的风格贯穿整部作品。与之互补主题的节奏快速而有点喜剧效果,最后导奏旋律再度出现,结束此乐章。
第二乐章的圆舞曲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乐段之一,优美典雅的情调受到世人的喜爱。
第三乐章则带有深刻忧伤的情感。
第四乐章开始的慢板前奏采用了巴拉基列夫斯基蒐集的民谣,经过发展后,第一乐章的导奏再度出现,随后是哥萨克进行曲般华丽绚烂的结束。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880年,同年12月3日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师生合奏演出,初演即大为成功。翌年10月又在圣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的演奏会上正式公开演出。其中第二、第三乐章的旋律最为著名,常常单独演出,乐曲从始至终浸透著浓郁的俄国民谣风格。
柴科夫斯基十分钟爱小夜曲的写作,并写过好几首不同形式的小夜曲。《C大调弦乐小夜曲》就结构上而言与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相似,也有四个乐章。作曲家也承认他的作品是受了莫扎特的影响。
他说:“在这部作品里,第一乐章,是我向莫扎特表示敬意。我不是有意在模仿他的风格。如果人们发觉我与所遵循的作品相差不远,我将会引以为荣。”当仔细聆听时相信会感受到;即使如此,这仍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俄罗斯风格的小夜曲。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附有标题。
第一乐章:C大调(Pezzo in forma di sonatina: Andante non troppo; Allegro moderato; this was in homage to Mozart)小奏鸣曲式的小品。序奏从不太慢的行板开始,后转中庸的快板,由省略展开部奏鸣曲式构成。序奏主题庄重有力,充满内在活力。
第一主题流畅而委婉,旋律起伏较大,色彩沉郁而略含哀怨,具有舒曼的浪漫气质,大提琴出现后小提琴、中提琴以富趣味性的音形模仿,第一小提琴、中提琴以断奏弱音进入G大调第二主题,以八度音程对位重复。第二小提琴加入,中提琴开始合奏相同旋律时,第一小提琴、大提琴以自由的旋律展开乐念,进入再现部两个主题恢复原调。
第二乐章:圆舞曲(Valse: Moderato; Tempo di valse)
采用三部曲式,G大调,中庸速度3/4拍子。乐章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轻盈舒展,典雅柔美,充满青春的活力。柴科夫斯基表述为:“甜蜜地、且极尽优雅之能事。”
第三乐章:悲歌(Elegie: Larghetto elegiaco)
采用突出中间部分的三部曲式,D大调,甚缓板,速度稍慢,3/4拍子。主题以合唱的和声形式写成,迟缓的旋律,充满哀婉如歌的情绪。中间部为稍微蓬勃。
第四乐章(Finale (Tema russo): Andante; Allegro con spirito)
终曲,俄罗斯主题。序奏采用行板,G大调,后转为精神抖擞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序奏主题来自俄罗斯民歌《在牧场上》,主部第一主题为俄罗斯民歌《在绿色的苹果树下》。旋律轻快活泼,充满欢乐开朗的情绪,与序奏主题形成明显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