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约在上世纪初,手风琴开始传入美国。最早它出现在一些娱乐场所,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手风琴这件乐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三十年代之后,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期,到处可以听到手风琴的声音。老一代手风琴演奏家、教育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戴罗、伏罗西尼、玛格南特、加拉—利尼、帕尔曼、休斯、加维安尼、埃托瑞、里佐、Arcari、卡罗查、比维诺、 Art Van Damme等,他们为美国手风琴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6年,戴罗在纽约开设了手风琴音乐学校;1938年,美国手风琴家协会(AAA)正式宣告成立;1939年,玛格南特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了首次音乐会;1941年,手风琴教师协会(ATG)正式宣告成立,同年加拉—利尼创作了美国第一部手风琴协奏曲;1956年,美国选手J·L·Padala在CIA世界杯比赛中获第一名,这是第一位美国人获此殊荣;1959年,CIA世界杯比赛在纽约举行;1961年,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大学音乐学院接受手风琴为专业,索玛斯任教。自1957年起,AAA与ATG向许多知名的作曲家委约了无以数计的作品,其中施密特“托卡塔第2号”就是ATG向作曲家委约的成果之一。这些重大的事件在美国手风琴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张:有二位是我最崇拜的,一位是被公认为“手风琴之王”的玛格南特,他是那个时期最受美国大众欢迎的手风琴演奏家,他创作的独奏曲“Accordiona”乐谱销量超过了百万册,这足以证明他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真实的反映了手风琴在当时处于一个黄金时代。
我从他的唱片中感受到了他那充满激情的演奏,他与乐队一起演奏的乐曲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在此我敢断言:年青一代中再也不可能出现第二个玛格南特,因为那个时代造就了这位独具个性的伟大天才。
另一位是加拉——利尼,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年1月18日刚刚度过了他百岁生日,美国手风琴界人士在洛杉矶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庆祝会。作为AAA与ATG的创始人之一的加拉——利尼,在演奏、教学、作曲、改编、学术研究、唱片录音、乐器改革、音乐活动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921年,他首次为唱片公司录制了唱片,曲目为罗西尼“塞维尔理发师”序曲、苏佩“诗人与农夫”序曲。1981年,他与他的学生――瑞典手风琴家J·Sundeqvist一道录制的二重奏唱片,是我听到的最佳手风琴二重奏唱片,曲目全部由大师本人改编,显示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
1990年,大师以86岁的高龄亲赴前苏联,担任了第一届莫斯科国际手风琴比赛的评委。为表彰他在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1975年,意大利总统授予他“骑士勋章”;1984年、CIA国际手风琴联盟为他颁发了“荣誉奖”。大约在1986年左右,我有幸结识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至今我还珍藏着他写给我的十几封来信,长期研究他的艺术成果成为了我一大爱好与乐趣。
高:张:有人可能以为自由低音手风琴在美国处于空白状态,其实不然。早在1960年,意大利Zero Sette零七公司生产的Giulietti牌185贝司自由低音手风琴开始在美国销售。1964年,莫根斯在美国还出版了一本自由低音初级教程;1971年,美国手风琴教育家Rudy Molinaro出版了一套自由低音(C系统)练习曲教程(上、下册),这是我见到的较为系统的自由低音教材。整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自由低音演奏家。在我的唱片收藏中,我尤其欣赏S·Dominko(1964年CIA比赛第一名)演奏的海顿“D大调奏呜曲”、舒柏特“流浪者”幻想曲、J·Torcello(1972年 CIA比赛第一名)演奏的巴赫“意大利协奏曲”、伦德奎斯特“Partita Piccola”;W·Cosby(1964年CIA比赛第二名)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2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我感觉这些录音大致反映了美国自由低音手风琴发展的一个状况,就是拿到今天来听,水平也是相当高的。但可惜的是,因多方面原因,自由低音手风琴这一先进的乐器后来在美国没有被进一步推广,我想这恐怕与美国的国情有关,年青人学完之后没有出路,自然也就无人问津。目前美国的自由低音手风琴还仅仅局限在一小部分人的范围里。
我想我们在学习外国手风琴文化时,应避免患上“偏食症”,有些人仅学习和研究某一个国家的作品,却忽略了对其他国家手风琴文化的重视,从艺术角度来看这是不对的。美国、加拿大一些自由低音手风琴原作还是颇具水准的,像M·Lifchitz“Tientos”(1979)、J·Natoli“托卡塔”(1972)、E·Krenek“Acco-Music”(1977)、Guidotti“一个美国人在日本”(1976)、以及B·彭特兰(加)为自由低音手风琴与弦乐四重奏创作的“Interplay”(1972),这些作品很值得我们关注(因篇幅有限,此话题就不再展开)。
高:前几年,您曾经出版过一张斯卡拉蒂奏鸣曲的CD,说明了您对这位作曲家的兴趣,请您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在选择参赛或音乐会曲目方面,您有什么看法?
张:音乐会主要是面向大众,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能力和演出效果,应以改编曲为主,原作可以退居次要地位。里普斯在天津的音乐会上演奏了霍尔米诺夫“音乐会交响曲”、波特盖茨“幻想曲”,别尔林斯基“电影院”,这类曲目一般听众难以接受,效果自然差一些(这里需说明的是我个人非常欣赏他的曲目,但音乐会毕竟不是为某个人演奏)。另外大家也都看到了,希什金与欧索克因的音乐会获得了近乎狂热的反应,我认为这除了他们的高超技艺外,也跟他们的曲目(以改编曲为主)不无关系,所以曲目的选择有何等的重要。
高:张:我我的看法也许是相当“保守”的,一般儿童涉及的曲目过于专业化,只会降低他们学琴的兴趣。在此我呼吁尽快将曲目的难度降下来,如柴金“奏鸣曲”、格里金“拉斯布哈”、李斯特“钟”这样的曲目对一般儿童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即使他们的手指技术能够胜任,但如果音乐修养没有同步跟上的话,“风格”问题也会随之显现出来,这里指的是大多数儿童,少数天才儿童除外。甚至我感觉李遇秋先生的“京剧脸谱”、“天女散花”也不适合一般儿童学习,更不适用于集体课上使用。北京国际手风琴比赛曾将这二首作品列为儿童组的规定曲目显然是不合适的,它只会降低这二首精品的艺术性。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国内出版的各类乐谱中一般都没有标明指法与变音器,这给儿童学琴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也直接影响到演奏质量的好坏。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是无法独自设计出科学、规范的指法与合理的变音器的。加拉——利尼与里普斯二位大师在他们各自的专著中都对变音器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们也可以从国外优秀的手风琴作品中发现他们对变音器的巧妙运用,为其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色彩。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相信儿童学习乐器的态度也会有所变化。对此,我们应当尽快制定出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对策,为广大学琴儿童提供更多适合于他们使用的教材和乐曲。的确,这又是摆在中国手风琴界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张国平推荐的国际比赛青年组参赛曲目
11. 祖宾斯基:Kurpaten Suite
12. 库萨亚可夫:奏鸣曲第4号
13. 谢苗诺夫:奏鸣曲第1号
14. 施密特:托卡塔第2号
15. Hosokawa:Melodia
16. 亚可比:Gigue et Correge
17. Runtschak:Komponisten---portraits in Straninsks
18. Kazer:托卡塔
19. Dolin:奏鸣曲
20. Katzer:En Avant—Ou?
高洁:1971年9月出生于河北石家庄。1989年考入河北师大音乐系,师从李建林副教授;1993年毕业留校任手风琴教师;同时跟随天津音乐学院键盘系王树生教授继续深造;1997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键盘系手风琴专业研究生,师从手风琴教育家王域平教授,199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在天津、河北举办了自由低音手风琴独奏音乐会;2000年至今,被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部聘为第一任手风琴专业讲师;2000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音乐史学家汪毓和教授,2003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现就职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