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中之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乐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对于基本知识、方法的理解越透彻,动作操作的方法越规范,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累土。”任何复杂的技巧都是建立在简单技巧之上的。反过来说,任何简单技巧中也必定孕育着高级技巧的基本成分。比如,键盘乐器学习初期所强调的触键后立即放松的要求,看似无奇,但它却切合着宇宙万物张弛有致、阴阳互化的大道之理。越是向复杂技巧发展,就越显示出它的价值。对于器乐教师和学生同样重要的是,要在基本技巧的训练中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不哗众取宠。著名画家林凤眠对此有十分精辟的见地,他说: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就像蝴蝶那样,先结出一个茧,把自己束缚在其中,化作蛹而彻底变形。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它得从茧中挣脱出来,才能自由翱翔于空中。茧子即是艺术家在早期必须刻苦学习的技法和规范。近些年来华讲学的外国手风琴专家在为我国学生上课时,几乎毫无例外地把许多时间花在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告诉学生音符时值要奏够;风箱要平稳等等。但是我们常常对那些新奇的特殊技巧更感兴趣,而对这些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当然,简单技巧的训练要循规蹈矩,老老实实,但不要学呆、学死。也不要搞绝对化和以偏概全,以至于把某些个别方法、要领视为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过去一段时间流行的手风琴风箱运行只许扇形出、倒扇形进,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大家都认识到这不过是风箱运行形态之一而已。但诸如按键是否到底,手指触键的角度划分之类的问题仍在讨论之中。这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手风琴教师。但最终的认识似乎只有在更高层次的研究中才能得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的答案绝对不会是机械的唯一的。
法外之法
所谓法外之法,是指学习者在微观了解、掌握技巧个别的、局部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宏观上认识和把握技巧的普遍规律性,并从音乐表现的目的出发,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内部修养和感受,主动自觉地调整和运用动作技巧,实现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演奏技巧能力不是无数个别技巧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复杂整合、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1 个别动作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动作的转换、连接实现连锁化,并进而建立起以熟练化、自动化进行为标志的动力定型。
2 动作方式的控制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外部转向内部,从视觉转向动觉,最后内化为意念的操作。
3 反过来,意识、心里、思维的内容又可以外化为动作器官的操作和相应的声音效果。这时演奏者似乎无须关注动作方式的存在,而能仅凭意念维持演奏的正常运行。
最天才的演奏家也必须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技巧,也同样会遇到技巧的困难与障碍。但杰出的演奏家的成功之处不在于他们拥有辉煌的技巧,而在于他们已经摆脱了技巧对自己的束缚,进入了演奏艺术的自由王国。在他们身上,演奏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存在。只要音乐表现需要,各种技巧就能以最合乎目的的方式运行。一般人视之为高难度的技巧,他们多视为平常之事。如果我们不是从难度系数上而是从境界上来认识这种情况,那么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水平上都可以有意追求和程度不同地达到这样的高境界、高层次。事实上,许多学习者在他们的学习和演奏中都曾或多或少地进入过这样的高级状态,只是不能招之即来而已。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里包含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更高层次的简单演奏技巧中所谓无法之法的状态,正是这种高层次的简单。
无法之法是演奏的最高层次上呈现出来的简单。它不是普通的演奏方法和学习方法,因此不可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也不可能通过局部的改良和调整来获得。它需要坚实的训练和广泛的修养,更需要自然、放松、顿悟和超凡脱俗的心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不易的,然而却不是不可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