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略(1907—1987),江苏常熟县西塘镇人。吴景略少年时喜爱民族音乐。曾向先辈刘天华的师友周少梅、吴梦飞、赵剑候学习琵琶套曲和江南丝竹,常常被传统名曲柔美婉转的旋律所陶醉。同时,他博览群书,并喜爱国画、书法。这些艺术知识的修养,对他后来在古琴艺术上很深的造诣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景略开始学琴,先拜客居常熟的王端璞为启蒙老师,掌握了古琴演奏的基本要领,并能演奏一些中、小曲操。后来,王端璞离开常熟后,他一方面刻苦自习,深入钻研《大还阁》、《五知斋》等琴谱的演奏经验,一面寻师访友,四出求教。有一次,他到上海专门到古籍书店打听上海有哪些人专喜欢买琴谱的?书店告诉他徐少峰医生会弹琴。于是,他马上登门求教。不巧,徐医生外出行医,只好留了一封恳切的信,请医院里转交。徐医生在外地得信后,深被他的求学精神所感动,特地写了一封热悄洋溢的回信,把他介绍西蜀琴家吴纯白的得意门生李明德。吴景略大为高兴。李明德弹了一曲《梅花三弄》.他对李先生的琴艺十分钦佩,并默记了李先生弹奏的特点与节奏,当即捡谱练习。第二天.吴景略弹给李先生听。吴景略虽是初弹,但弹出的曲子声韵并茂,意趣盎然,使李先生大力惊讶!
1936年春,著名琴家李子昭、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等20余人,怀着发扬祖国古典音乐优秀传统的良好愿望,在上地、苏州发起并成立了学术团体——“今虞琴社”。同年夏,吴景略经李明德介绍加入该琴社。吴景略入社后有机会认识了更多的琴家,他博采群长,熔于一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主段特点是:清丽飘逸、灵巧多变,既有柔美如歌的抒情,又有跌宕奇妙的转折,格调新颖,令人神往。琴坛皆以“虞山吴派”称之。
吴景略演绎古琴
吴景略的演奏艺术有传统素养,又来自生活,服务于现实。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沦为孤岛,吴景略在上海开始教琴为生。当时,祖国山河遭到外敌摧残蹂躏,激起他内心阵阵波澜。为了寄托抗敌御侮的感情,他与社友张子谦、樊伯炎等,将清代王善所谱岳飞《精忠词》公开弹唱,得到好评。
吴景略还醉心于清代《五知斋琴谱》所传《潇湘水云》与《胡笳十八拍》两名曲。他一弹再奏,几乎整日沉浸在这两首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潇湘》是南宋郭沔的作品。它以奔腾的云水遮盖了九嶷山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满腔义愤。全曲虽着重写景,却蕴含着强烈的激愤之情。《胡笳》则是描写东汉女诗人蔡文姬的叙事性乐曲。全曲音乐根据十八拍原辞情节,描绘了蔡文姬的悲惨遭遇。吴景略在弹《潇湘》时,着重抓气势,一开始就用磅礴的气势,铿锵跌宕的节奏,创造了一个水光云影,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在弹《胡笳》时,则着力于情,用细腻多变的情景和节奏,对蔡文姬悲欢离合的复杂矛盾心理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吴景略对这两首名曲的处理,说明他的演奏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境地,至今许多琴家所弹《潇湘》与《胡笳》,几乎都是他的传谱。
吴景略旧藏"壑雷"琴
吴景略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还先后发掘整理了《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雉朝飞》、《墨子悲丝》等古代琴曲。吴景略又以革新精神,在古琴上谱出新声--《胜操利》。乐曲以鲜明的节奏,豪迈的气势,欢快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新时代的赞美和内心的喜悦。一次,吴景略在新疆慰问演出时,移植改编了《新疆好》,得到兄弟民族热情的称赞。吴景略还经常在各种音乐会上表演古琴独奏,并为电台、研究和教育单位录制了《潇湘水云》《普庵咒》、《渔樵问答》、《梧叶舞秋风》、《阳春》、《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秋塞吟》、《墨子悲丝》、《忆故人》等音响资料,在教学和研究单位流传并发挥作用。1953年,吴景略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56年秋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乐教研室主任,后任该院民乐系教授。50多年来,吴景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古琴教学与研究工作。“桃李满天下”这句话,对他来说是十分恰当的。如今他的学生已成为发展中国古琴事业的生力军。当今琴坛新秀吴文光、李祥霆等人,更是其中之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