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戏曲>戏曲知识>

想要唱好京剧,这几个吐字的规律一定要掌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2-03-11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想要唱好京剧,这几个吐字的规律一定要掌握 高清电子版乐谱歌词图片是器乐学习网于2022年03月11日 18:41:48更新分享的戏曲知识;资源收录于戏曲知识栏目中;器乐学习网免费分享想要唱好京剧,这几个吐字的规律一定要掌握 简谱与五线谱歌谱图片,欢迎在线免费下载;器乐学习网无需注册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各类乐器学习资源及乐谱。

京剧演唱中的吐字,可以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京剧演员和票友都会把处理好演唱中的吐字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来看待。它不仅涉及字的韵律、气息的调控、吞吐的力度、发声和共鸣腔体的运用等技术和技巧因素是否恰当,而且关系到情感的展现、意境的表达、人物的塑造等艺术表现是否准确到位。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什么京剧艺术大师余叔岩说他唱戏就是唱字,我以为原因就在这里。

研究问题,重在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吐字也是如此。京剧艺术流派纷呈,各派在吐字方面亦有所不同,但规律的共同性却贯彻其中。经过近几年的学习,我发现下面三条规律于演唱十分有益。现提出来与识者商榷 。

一、汉字拼合规律

一个汉字音节中各音素间的拼合规律是:

前、后音先各自拼合(单音素的独立存在),然后前后音再相拼合,之后再进入拖腔、收尾阶段。

由于各个字的音素成分不同,汉字共有8种不同结构,各自又有不同的拼合规律和特点。

(见《合唱艺术手册》,孙从音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二、元音响度规律

“响度规律”的名称是我加的。已故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先生在他的《语言音乐学初探》的论文中(见《语言与音乐》,杨荫浏、孙从音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关于字音响度的阐述,使我颇受启发。杨先生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当韵母包含两个元音时,发音要区别对待:

(1)凡是由i、u作韵尾的,称为前响复合元音,前音比后音响亮,由前至后,响度逐渐减低。例如开(kāi)字中的āi,够(gòu)字中的òu。以o为韵尾的字,均以u收音。因此,前响复合元音中也包含“高”

(gāo)一类的字。

(2)凡是用i、u、ü等介音起头的,称为后响复合元音,后音比前音响亮,由前至后,响度逐渐加高。例如家(jiā)字中的iā,瓜(guā)字中的uā,绝(jué)字中的ué。

2.韵母为由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组成的三合韵母时,主要元音最响亮。例如叫(jiào)字中的iào(主要元音为a),怀(huái)字中的uái(主要元音为a)。.

3.凡是以i、u、ü作介音,以浊辅音(n、ng)为尾音的,唱得比较响亮的音素常常在介音上,即由声母和介音所组成的字头上。例如乡(xiang)、光(guang)、断(duan)、劝(quan)等。

4.以i、u、ü为零声母(写作y、w、yu)的字,其零声母最响。例如也(ye)、要(yao)、杨(yang)、忧(you)、用(yong)、王(wang)、外(wai)、我(wo)、稳(wen)、冤(yuan)等。

我发现,上述1、2两点都有带规律性的共同点:不论是前响复合元音还是后响复合元音或三合元音,其最响处都在标有调号的主要元音上。因此,这两点可以归纳为一点,并作出新的表述,这就是:当韵母包含两个或三个元音时,其上方标有调号的元音最响,其余次之。

需要说明的是,像“牛”,“归”,“论”一类的字,它们的发音最响处又在何处呢?汉语拼音方案告诉我们: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而iou,uei这两个三元音中,发音最响处都在中间那个主要元音上;这一类字的调号只是在别的元音上“栖息”,它的“本家”在主要元音即字腹上。因此,这类字并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心”。至于uen发音的最响处,按照上述第三点看,当在u上。

遵照上述元音响度的规律性,我发现演唱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以y、w为零声母的字,有的演员发音不到位。例如:“呀”字,y的发音响度不够,而且缺乏必要的延续;又如“病恹恹”的“恹”字,其发音也有这个问题。再如“看大王”的“王”字,“出帐外”的“外”字,w的响度不突出,又缺乏必要的延续,使得本来是合口呼的字头,听起来像是开口呼。

有人说,济南人唱不好言前辙。其实,济南人不一定都唱不好言前辙,外地人也不一定都能唱好言前辙。关键是字音的响度是否安排得当。如“千”、“天”、“言”、“冤”,发音较响的部位分别在ci(在传统戏中,“千”是个尖字)、ti、y、yu上。如果把音响的着力点放在an上,使用了生活中某个字的乡音,结果是,乡土味浓了,京剧味淡了。此外,这类字还同发声共鸣的部位以及口型、唇形和舌位有关,这点容我在第三规律中再谈。

元音的响度安排错位,影响所及不止是字的读音不美,还可能影响字的情感色彩,减弱演唱的艺术感染力。杨延辉在“老娘亲请上受儿拜”中有一句“千拜万拜也是折不过儿的罪来”的唱词,这句唱词是这段唱词中最重要的一句,言简意赅,感情浓烈。其中的“也”字既是逻辑重音,又是情感重音;“千拜万拜”抵消不了“儿的罪”,一个“也”字加重了语气、语意和杨延辉的情感色彩。此字发声较响处在y上。可惜的是,有的专业演员也未能处理好这个字的发音;在“折”和“罪”这两个重音上也缺乏应有的力度。

三、元音反咬规律

这个名称也是我加的。这个规律涉及元音的咬法,包括唇形、舌位、口形,.做起来比响度的安排要难一些。但是,做好了却很出味儿。特别是在气息的调控和运用、发声与共鸣、节奏与情感等因素的协调和配合下,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揣摩,达到“声外有余音”,“耳倾已息,心聆犹闻”的境界,也不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叫“反咬规律”呢?就是要反其(指的是元音、特别是发音较响的元音)道(指的是元音的唇形、口形和舌位的平常形态和位置)而咬之。

元音分类咬法

从唇形看、从舌位前后看、从口形看,综合起来,可以按下述简易方法咬字:

i、ê元音作字腹的字,要竖、后、宽地咬字发音;a元音作字腹的字,要竖、后、窄地咬字发音;e元音作字腹的字,要竖、前、宽地咬字发音;ü元音作字腹的字,要横、后、宽地咬字发音;o、u元音作字腹的字,要横、前、宽地咬字发音。(“元音分类咬法”,见《合唱艺术手册》,孙从音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ê的读音见《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第281页。)

现在,我们以“望家乡,去路远”(《野猪林》中林冲“大雪飘扑人面”的唱词)为例来看一看响度规律和反咬规律的运用。望(wàng)字,发音最响处在w上,要横、前、宽地咬字发音;发音后,要注意适时转入a的发音上,即由横、前、宽向竖、后、窄转变。家(jiā)字,发音最响处在a上,i次之;咬字发音由竖、后、宽向竖、后、窄转变。乡(xiāng)字,发音最响处在xi上,a次之;咬字发音由竖、后、宽向竖、后、窄转变。去(qù)字,按横、后、宽咬字发音。路(lù)字,按横、前、宽咬字发音。远(yuǎn)字,发音最响处在yu上,a音次之;咬字发音要由横、后、宽向竖、后、窄转变。

按照上述规律,前面提到的“千”字和“天”字,其咬法为:由竖、后、宽向竖、后、窄转变。在操作上注意:唇形为竖咬、舌位靠后、口型略宽,然后向口型略窄转变。在演唱中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口张开得太大,或者共鸣不到位,即通常所说的,“声音掉下来了”。这类字,口型过大,会失去字音特有的韵味。实践和理论都一再证明,演唱中的吐字,一定要和气息、发声和共鸣、情感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多因素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京剧艺术的传承,由于历史的原因,依靠的是口传心受,在吐字的传授中,学习者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传授中,特别是在戏曲学院的教学中,如果能对学生晓之以吐字的规律性,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知识者以为然否。

相关文章 推荐

昆曲[荆钗记·见娘]
人气:216
其他唱谱
昆曲[荆钗记·见娘]
京剧简谱[京剧群曲汇编 朱奴儿 2首]
人气:229
京剧唱谱
京剧简谱[京剧群曲汇编 朱奴儿 2首]
粤曲《桃花处外开》简谱
人气:217
其他唱谱
粤曲《桃花处外开》简谱
京剧简谱[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主要唱段/怒火烧/第八场 雷刚、郑老万、李石坚
人气:273
京剧唱谱
京剧简谱[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主要唱段/怒火烧/第八场 雷刚、郑老万、李石坚
上党梆子[咱赵家原本是书香门庭/赵树理/选段]简谱
人气:184
地方戏谱
上党梆子[咱赵家原本是书香门庭/赵树理/选段]简谱
神州万众学京剧(京歌)
人气:134
京剧唱谱
神州万众学京剧(京歌)
泗州戏《拿的起来放的下/金凤还巢/选段》简谱
人气:93
地方戏谱
泗州戏《拿的起来放的下/金凤还巢/选段》简谱
豫剧简谱[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春秋配选段
人气:748
豫剧唱谱
豫剧简谱[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春秋配选段
天堂的回音《姜亦珊:亦彩绽放(京剧张派选段)(4CD)》
人气:115
戏曲知识
天堂的回音《姜亦珊:亦彩绽放(京剧张派选段)(4CD)》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锁麟囊》选段、伴奏谱
人气:483
京剧唱谱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锁麟囊》选段、伴奏谱
评剧简谱[十三姐女花容]十三姐/十三姐/旦/唱段
人气:117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十三姐女花容]十三姐/十三姐/旦/唱段
扬剧曲牌《知心客/宋江闹院》简谱
人气:79
地方戏谱
扬剧曲牌《知心客/宋江闹院》简谱

大家都在看

当初的京剧舞台并不那么严肃

当初的京剧舞台并不那么严肃

常宝霆白全福的相声《诸葛亮遇险》讲的是一位不懂艺术的剧团领导为了平衡各个演员的关系在舞台上胡乱安排角色的故事。这种对艺术不严肃的事情在现在的舞台上是无论如何不会发生的。...

戏曲知识 193 阅读

唱念做打都是啥?

唱念做打都是啥?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戏曲知识 139 阅读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四)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四)

四、戏曲表演 (二)表演特性 1、综合性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

戏曲知识 73 阅读

李利宏: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李利宏: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李利宏/文 要谈戏曲现代戏,我首先得从豫剧《香魂女》开始说起,因为这也是我和戏曲的初恋。 现代豫剧《香魂女》的创作、启动是在1999年冬...

戏曲知识 143 阅读

《野猪林》若非仁兄从天降(唱词注音)

《野猪林》若非仁兄从天降(唱词注音)

尖团字上口字标注唱词 ( 标注说明: 蓝 :上口字; 红 :尖字;部分 小辙音 /多音字) 若非仁兄从天降 以顺口动听尊重原唱为原则,选择尖团上口 鲁达(白):贤弟! (林白):仁兄! 林冲:【二黄摇板...

戏曲知识 1380 阅读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国...

戏曲知识 94 阅读

戏迷也分流派?您属于哪一派呢?

戏迷也分流派?您属于哪一派呢?

伶人唱戏向来分行当流派。受此启发,笔者以为京城戏迷似也可分派。权以清末民初戏迷为例,略作剖别,试分之如下,博方家一哂。 01耳派 只带耳朵进戏园,坐那儿基本不睁眼,就听唱念是...

戏曲知识 133 阅读

戏曲演出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如果观众没看懂,观演关系就不成立

戏曲演出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如果观众没看懂,观演关系就不成立

戏剧需要建立起观演关系才能够成立,其中观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观众没看懂,那么这样的观演关系就不成立,创作者期待的与观众对话的情境更是无从谈起。如何让独特的自我表达为...

戏曲知识 159 阅读

上海、江苏、山东、湖北、云南京剧院院长共议京剧高质量发展路径

上海、江苏、山东、湖北、云南京剧院院长共议京剧高质量发展路径

推动现实题材创作 促进京剧高质量发展 全国京剧院团主要负责人建言献策 张帆 上海京剧院院长 对于现实题材的创作,上海京剧院坚持以京剧小戏为突破口,如以复兴号动车组首发司机甄选为...

戏曲知识 142 阅读

经典戏曲是如何守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

经典戏曲是如何守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

为什么一些戏曲剧目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得到古今人们的高度赞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雌伏、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戏...

戏曲知识 69 阅读

民国前期秦腔名旦 刘箴俗 简介

民国前期秦腔名旦 刘箴俗 简介

刘箴俗(19031924)民国前期秦腔旦角中一颗闪亮的明星。陕西户县人,自幼家贫,随父亲去西安卖羊血为生,民国二年(1913)报考易俗社,被蒋卜王社长以不堪入目而拒收,恰逢创始人孙仁玉...

戏曲知识 193 阅读

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大凡京剧爱好者,无一不知梅兰芳京剧艺术,即便圈外之人,也略知一、二,可见其在京剧艺术中的地位。梅派艺术享有雍容华贵、端庄凝重、意境和美、深沉含蓄之盛誉,而其众多脍炙人口...

戏曲知识 84 阅读

戏曲管理者要成为抗压者,抵挡伤害戏曲、伤害剧种的操作

戏曲管理者要成为抗压者,抵挡伤害戏曲、伤害剧种的操作

为实现戏曲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我们在艺术形态的蜕变、艺术形式的探索上不遗余力,在戏曲生态环境的治理上想方设法,不断出台利好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但在一些领域,尚未完全达到...

戏曲知识 122 阅读

学京剧好多年,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正确的发声方法

学京剧好多年,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正确的发声方法

(一)、什么是京剧唱法的正确发声 怎样发声才是京剧演唱的正确方法呢? 笔者认为, 京剧唱法的正确发声方法应是在运用丹田气的状态下,根据唱者自身的生理条件,贴住上腭吸着唱,唱出在自己口...

戏曲知识 86 阅读

《保定老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保定老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保定老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保定老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当...

戏曲知识 24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