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宫腔简述高清电子版乐谱歌词图片是器乐学习网于2022年03月12日 10:42:13更新分享的戏曲知识;资源收录于戏曲知识栏目中;器乐学习网免费分享阿宫腔简述简谱与五线谱歌谱图片,欢迎在线免费下载;器乐学习网无需注册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各类乐器学习资源及乐谱。
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该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宫腔。流行于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1957年由皮影改期为人扮演, 发展成为新的戏曲剧种。
阿宫腔是由秦时宫廷乐舞衍变而来,因阿房宫而得其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阿宫腔原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常腔、表演、音乐伴奏以及舞台美术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艺术特色。据老艺人段天焕回忆,清嘉庆、道光年间,阿宫腔已由礼泉传播到渭北一带,演出的剧目有《范雎相秦》《玉瓶赠金》《祥麟镜》《四贤册》等。与原秦腔唱调相比,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艺术效果,遂取名“遏工小调”,艺人们称为“遏工”。至清同治、光绪年间,又相继出现许多皮影班社及名艺人,演出剧目主要有《滚龙床》《红拆书》《铁冠图》《艘孤》《清河桥》等。
1940年前后,由于国民党政府黑暗腐败,加之连年遭灾,阿宫腔戏班相继解散,仅有段天焕一个戏班艰难地挣扎到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富平县人民政府为抢救阿宫腔剧种,组织以段天焕为首的老艺人成
立民乐皮影戏社,积极进行演出活动。1958年又将富平县三团改为富平县阿宫剧团,创作、改编、演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玉瓶赠金》《女巡按》《锦香亭》《王魁负义》《四贤册》《白蛇传》《翰墨缘》《金鳞记》等传统戏及《鸡毛信》《雷锋》《红石钟声》《八一风暴》《三姑娘》《两家亲》等现代戏。并于1961年赴京进行汇报演出,受到戏剧专家及观众的欢迎和喜爱。现在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既演阿宫戏又演秦腔,富平县阿宫腔皮影剧团全演阿宫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