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对练功是非常重视的。凡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对唱、念、做、打无不进行过刻苦的训练。所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所谓“台上一步,台下百步”,都是练功者的经验之谈,此中甘苦,决不是一般未入门者所能理解的。中国古代形容女子体态轻盈、动作静美有“沉鱼落雁”之词。想起卓越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创造的“卧鱼”姿态,程砚秋练就的又快又稳、宛若“落雁”的舞步,人们都会感到将“沉鱼落雁”四字奉送给这些艺术大师是可以当之无愧的。这也是人们对刻苦练功者的衷心赞美。
当前,青年演员对练功是比较重视了,有的还比较刻苦,但相当多的演员却表现出对练功的不够重视,劲头还不那么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青年演员认为练了也没用,青年人受压;另一方面则因剧团缺乏对他们的指导。这两个问题倘若解决得好,我们的戏曲水平一定能大大提高一步。
尽管客观条件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有一条是肯定的,即任何有成就的演员都不是靠“天才”吃饭,而是靠练苦功成长的。梅兰芳在谈到自己开始练功的时候说,他通常是五点钟就到北京城墙根遛弯喊嗓子。吃过午饭吊嗓子、练身段、学唱腔,晚上念本子。每一段唱,都要练几十遍。有时候,他还把一只绍兴酒坛子拿来,放到一个跟他差不多高的木架子上,对着坛口喊,先“咦”后“啊”,各二三十声,然后念一整出戏的道白。人们听到他晚年的嗓音还那么清亮动听,看到他身段一直是那样婀娜,殊不知这完全得力于他一生坚持不懈的苦练。
俗话说,勤能补拙。在戏曲练功上,苦练也可以弥补自己的短处。还以梅兰芳为例吧,他在刚学戏的时候,碰到的一个很大的不利条件就是眼皮下垂,迎风流泪;眼珠转动还不灵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唱旦角的眼睛不好,那还成吗?亲戚朋友为他顾虑,他自己也常发愁。后来,他偶然对养鸽子发生了兴趣,结果这件事,对他却起了极大的治疗眼睛的作用。一早起来,群鸽高飞,梅兰芳看着他的鸽子,一直飞到天际、云头,还要辨认那只是别人的那只是自家的,慢慢的眼睛的毛病就不知不觉地给治过来了,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竟是一双神光四射、精气内涵的美人秀目。
可是,话还得说回来,一个演员条件无论怎么好,都有他的长处与短处,学会“趋长避短”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一环。做教师和剧团业务指导的,也应该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育人材。多少年来,这个问题是每个剧团一直遇到的:有的青年演员不承认自己条件之不足,认为是老师不培养,甚至为此而积了怨,有的是老师错看了学生,没有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这两个偏向都是有待于克服的。一般来说,年轻演员应该进行全面训练,发现自己的短处后,再进行调整,趋长避短。这一点,师生都有责任。有的演员是比较自信的,明知不是自己的戏路子,非唱不可,这并不利于他的成长,弄不好,功没练好,还会练“横”了。
关于趋长,避短,程砚秋有个成功的例子。他年轻时身材不错,到了中年,发胖了。这时他给自己提出的练功目标是:一,要继续保持自己身体的灵活;二,主要解决设计问题,设计更优美的舞姿,使发胖的身体得到遮盖。他很讲究使自己的转身加快速度,讲究以正面对观众的时间尽量缩短,而把侧面对观众的时间拉长。这样,较胖的身体就被他“遮盖”过去,人们往往把他看作是个身段优美的旦角。
再如周信芳。他以悲怆、激昂的唱腔独成一派,这也是避短趋长的一个成功事例。周信芳的嗓子,青年时并不带哑,后来变得带哑了。在这种情况下,练功可以起到一定的好转作用,但唱圆可能,唱润难办。于是他就把功夫放到唱得清晰、有力、声情并茂上这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
事实证明,练功得法很重要。前提是对自己的条件有个科学的分析,和辩证的看法。这就叫“练中有巧”。如果“老牛脖子硬僵筋”,即使有不怕苦的精神和持久不懈的毅力,也是不能达到自己所向往的目的的。在这方面请高明的老师指点就更重要。
戏曲练功,还要善于从多方面吸收营养,勤于思索,不然就会失之“傻练”,进步不快。实践证明,一个艺术家的表演才能与他的文化修养关系很大。文化修养不高,对一出戏的主题思想理解就不深,对一段台词的理解甚至还会走样。而舞台艺术与文学、与绘画、与雕塑等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很多著名的演员都很重视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从各方面吸取艺术的营养。
众所周知,梅兰芳跟齐白石学过画,程砚秋、盖叫天也都学过画。在程砚秋的书斋里,有一张课程表,从那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诗词曲赋,他都下过功夫。被人们誉为“活武松”的盖叫天,在造型艺术上下的功夫很大,他爱看鹰的翱翔,马的飞奔,烟的袅绕和“龙”的矫健。在他的寓所里,收藏有神态各异的彩釉罗汉,竹雕醉仙。一有空,他就揣摩身段、动作,联想到舞台上的章法布局,甚至走路看到庙前的石狮子,也想到台上亮相时的照盼呼应。
梅兰芳是喜欢养花的,有心人就是养花也能从中得到艺术的熏陶。他认为,中国戏剧的服装道具五彩斑斓,演员如果不具有艺术审美观,穿什么、戴什么就不懂得色彩配合,就会损坏舞台气氛,影响人物性格。因此,他十分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观,种花就是手段之一。在百花之中,牵牛花可以靠串种的办法育出各种颜色的花来,梅兰芳就年复一年地养牵牛,从这里他增长了调配颜色的学问。
向各个方面学习,就要多听别人的意见,虚心方能进步。梅兰芳说:“我不喜欢听一些颂扬的话。我这几十年来,一贯地依靠着我那许多师友们,很不客气地提出我的缺点,使我能够及时纠正与改善。这里了解我的人都知道的。”
周信芳给他的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位观众向他提出,你演《四进士》中的宋士杰,烘信那一场,是在迎风的那一面烘信的,那样,会不会把信封熏黑?经这位观众一提醒,他再演这一场时,就改为背风烘信了。周信芳常说,一个人不能万能,别人的批评不管对不对,对自己都有帮助。现在的青年,不少人不愿听到自己的坏处,其实坏处正是好处的反面。批评可以帮助你长进;恭维使你昏昏然,使你停步不前。所以,我希望青年听批评不听恭维。周信芳讲得多么好啊,一个不爱听别人挑毛病的人,只能在艺术的高峰面前顺着“自满”的陡坡滑下来。艺术练功,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有志气。
胡琴圣手孙佐臣数九寒天先将手插进雪堆,冻低后再练功,一直到手心出汗不肯收功,以至食指尖上出现一条深可到骨的弦沟。贝多芬练钢琴,手指磨得发热了就到水盆里泡泡,时间久了,到地板上的水滴滴成一片,从地板缝里,流到楼下房东屋中。为此,他还被赶搬了家。程砚秋曾拜王瑶卿学戏,王瑶卿教戏有个习惯,得到夜里十二点才来精神,加上宾客如云,常空等几夜学不到东西。但没有使程砚秋灰心,他照常天天去。精诚所至金石开,王瑶卿终于被感动了,他决心好好教程砚秋。
在戏曲界,勤学苦练最令人敬佩者要数盖叫天。他坚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他说“要把练功看得重如泰山。偷懒取巧永远不会在艺术上有什么成就。”在舞台上,他一次折臂,一次折腿。挫折没有动摇他重返舞台的决心。在接腿骨的时候,医生给接错了地方,他以惊人的毅力打断再接,矫正过来,刻苦锻炼,重获艺术青春。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艺术上也是这样。一个人的艺术成就与他付出的努力总是成正比的。据说,一位画家去拜访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只消一天功夫,而卖出去却需一年呢?”“那就请你把它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对他说,“只要你用一年功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准能把它卖掉!”让我们一切有幸献身戏曲艺术的演员们从这里得到“等价交换”的艺术定律:你们的功夫练得越深,你的基础打得越厚,你的艺术之花便开得越美越香、越大!
作者:景牧(《戏曲艺术》197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