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剧的戏迷、票友都是懂戏的。
中国戏曲是有着自身独特美学思想的艺术,特别是前辈艺人创造的许多表演方法,都是既有很强的技术性,要表演得很美;还有着与观众约定俗成的内涵,要观众理解,方能产生剧场的艺术效果。“由于中国戏曲有着许多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不懂戏,没有戏曲常识的人就看不明白。”比如“四龙套”在舞台上走“扯四门”表示队伍在行进;走“一窝蜂”表示败下阵来;用“水旗”表示发大水,“火旗”表示放火,“车旗”表示坐车,没有戏曲知识的人就看不懂;至于张生头系一白绸带,腰系“腰包”表示有病,高崇的“跳岔”表示马失前蹄,李逵背一“荆杖”表示请罪,时迁吃“火纸”表示吃鸡等等都是很美的技术性动作,又有着与观众约定俗成的含义,看戏的人要明白其中的内涵才能理解戏剧的内容,所以,无戏曲知识的人、外国人就很难看得懂中国戏。中国戏曲观众中的许多人都懂戏,特别是那些戏迷、票友,他们不仅是懂戏,而且有的人还是戏曲的行家里手,对于戏曲剧目是很有研究的。据说,从前有一位老生唱《走雪山》(又名《南天门》),饰曹福。当他演到曹家被害后与玉姐投奔大同经过广华山时,天降大雪,寒冷无比,他表演的台步、水袖、身段都十分优美,最后“摔僵尸”倒地而死。但是有个观众却给他叫了“倒好”。
事后他便去拜访这位观众。这位观众不仅给他讲了《走雪山》天寒地冻的剧情,而且指出他的这段表演没有表现出天寒地冻的情景,倒地而死时竟是满脸的汗。并当场作了示范表演,当他演到走雪山时,不仅表演了天降大雪,道路难行,而且在表演寒气逼人时,能让人感觉到寒冷。他告诉这位老生演员,一是尽量要控制饮水,喝水少自然就不出汗;二是在于平时练功,从运气上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后,这个老生演员就按照他说的练功,后来在烟台丹桂剧院再演《走雪山》时一炮打响,成了名角。这里说的可能是个故事,其真实性已无法考证,但它却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戏曲的戏迷、票友都是非常内行,非常懂戏的。他们在中国戏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京剧的戏迷、票友都是喜欢唱戏,会唱戏,有的最后还成了名角儿。
像清末的一些著名演员中的言菊朋、王又宸、金钟仁、德珺如、朱琴心等当初都是票友。金钟仁是满清皇族,“他自幼酷爱京剧,先从茹莱卿、姚增禄学小生,《雅观楼》、《探庄》,皆称拿手。后又向曹沁泉学《奇双会》,经常在翠峰庵票房串演,声名渐著,以后正式拜德珺如为师,就下海成为京剧演员了。”朱琴心“父业商,他十七岁来北京,在‘协和医院’任职。他酷爱京剧,延师学青衣和花旦戏,经常彩排,颇有成绩。民国十一年(1922)‘华乐戏园’因程砚秋外出演出,小翠花也不在北京,约他组班演出,第一日演《春香闹学》,一鸣惊人,以后经常上演,最后终下海从艺”。中国戏曲史上有很多著名演员都是由戏迷、票友而成为戏剧名家的。
(3)京剧的戏迷、票友有看角儿的习惯,欣赏的是演员的技艺表演。
中国戏曲的戏迷、票友没有人是为看故事走进剧场的,有些家喻户晓的戏剧情节他们早已熟烂在心,但还要去看不同流派戏剧家的表演,欣赏他们技艺上的一些独到之处。有的戏迷、票友把《群英会》、《空城计》、《三岔口》、《挑滑车》、《徐策跑城》、《甘露寺》、《女起解》等名剧不知看了多少遍,但就是为了看一段精彩的武打,或听一段优美的唱腔却还要走进剧场。中国戏曲正因为有了这些戏迷、票友,由于他们懂戏、会看“门道”,才使得一些知名演员的演出越演越精彩。
(4)戏迷、票友在演出中可以直接参与戏剧评论。
戏剧演出是一种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艺术活动, 在完成戏剧创作的过程中观众也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在戏剧的演出中参与创作,而且还可以直接发表评论,或是以鼓掌声、叫好声对演员的表演给予肯定和鼓励;或是叫倒好进行批评,他们是可以当场发表自己意见的。而这种评戏的方式要远比西方等到戏剧演完之后,通过报纸、刊物发表文字剧评的形式有更为强烈的威力。你想,如果是一个“打炮”的演员被叫了“倒好”,他还怎么能继续在这个城市里演戏呢?由此可见中国戏曲观众(特别是戏迷、票友)在戏剧演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戏曲观众的评论不仅关系着演员,也关系着剧团、剧目、演出形式等诸多方面。中国戏曲剧目所描写的内容以历史剧居多,像对于历史人物包公的黑脸、关公的红脸、曹操的白脸,是剧作家对于人物的评论,但我想也一定掺杂着观众的评价。戏曲剧团一定是要尊重观众的意见,如果是观众不满意,不来看戏,剧团就断了经济来源。断了经济命脉,剧团还能活吗?戏曲剧目的“大团圆”结尾,就是要让观众的心理得以满足。据王梦生《梨园佳话》记载,谭鑫培演《天雷报》(即《清风亭》)饰张继保之父,演至触壁而死,时已晚九时余,天将下雨,故不再搬演。但此时观众情绪“慷慨激烈,千人发指”,“视台上张继保,为人人公敌,非坐视其伏天诛,愤气不能泄,故竟不去”,可见中国戏曲剧目的结尾是一定要反应观众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