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戏曲>戏曲知识>

《西路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西路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1-10-08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西路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西路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高清电子版乐谱歌词图片是器乐学习网于2021年10月08日 09:57:17更新分享的戏曲知识;资源收录于戏曲知识栏目中;器乐学习网免费分享《西路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西路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简谱与五线谱歌谱图片,欢迎在线免费下载;器乐学习网无需注册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各类乐器学习资源及乐谱。

  西路评剧由西路莲花落和十不闲演变而来,形成于1900年前后,被称为西路蹦蹦,始盛行于玉田、丰润(西部)、三河、宝坻、香河、平谷和蓟县一带,并流动演出于京、津以及京西、京南、东北辽沈一带。
  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西路评剧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1958年,在中国评剧院挖掘传统“西路蹦蹦”时,正式定名为西路评剧。
  西路评剧带有浓郁的京东特色,唱腔曲调奔放明朗并富有喜剧性,与唐山一带的东路评剧有着鲜明的区别。
  自20世纪30年代东路评剧进入北京后,西路评剧就日渐式微,后来无专业表演团体,只流传有大悲调、小悲调、蛤蟆调等十几种唱腔,且传承人已经屈指可数。
  中文名:西路评剧
  形成时间:1900年前后
  发源地:宝坻、香河、三河等地
  创始人:王殿佐、侯德山、挑帘红等
  定名时间:1958年
  代表人物:张淑桂
  代表剧目:《花亭会》、《顶锅》等
《西路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西路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历史渊源
  西路评剧的历史初步可划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莲花落;第二阶段彩旦莲花落;第三阶段北京蹦蹦(当时观众特别喜欢);第四阶段蹦蹦戏的衰败与消亡;第五阶段西路评剧。
  莲花落又称“莲花闹”。据宋代《五灯会元》记载:“俞道婆尝随众参琅玡,一日闻丐唱莲花乐,大悟。”“落”与“乐”音相近,民间常予通用。由此可见,莲花落这一艺术形式已有悠久的历史。
  清代流行在北京周围、天津以西的通州、三河、宝坻、蓟县一带的莲花落为“西路莲花落”(亦称“单板书”或“竹板书”)。它的活动形式,原以沿街乞唱为主。到光绪末年,因与“北京蹦蹦”相结合,吸收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定县秧歌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舞蹈等艺术营养,借助戏曲的分场形式,方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地方小戏,并开始了一些班社活动。起初因行当不全,形式不够完整,又因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曾称其为“北京蹦蹦戏”与“两下锅班”,“东路评剧”兴起后,始称其为“西路评剧”。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金叶子、王殿佐等人拜北京莲花落艺人赵新桓为师。赵新桓(因其演出时在头上戴一抓髻,人称“抓髻赵”)是领取清朝钱粮的汉军旗人,唱莲花落是“玩票”,不为挣钱,就是喜欢,在京城演艺圈里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曾与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一同进宫为慈禧太后同台演出过。有了赵新桓的支持,从北运河畔走进京城的农民艺人,开始在东安市场的小吉祥戏园演出。他们演出的《小姑贤》、《杨二舍化缘》、《顶锅》、《打狗劝夫》等剧目,带有浓郁的北运河乡土气息,内容通俗易懂,演唱生动活泼,很受市民大众的欢迎。
  1899年,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
  1911年,挑帘红、郭启荣、赵满堂一行十多人,应邀一路南下,到江浙和上海演出,把这种北方的乡土艺术传播到了南方。
  1912年至1917年,唐山的东路蹦蹦班在天津以“平腔梆子”挂牌演出,打开津门禁地后,当地艺人为竞技争芬把西路蹦蹦改称平调梆子,以崭新的艺术风貌和地方特色活跃在津、京之间的农村阵地。
  西路评剧的艺人,大多是没有文化的农民,思想上保守,艺术上缺少变革精神,没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剧目,渐渐由盛而衰。
  20世纪30年代,“东路评剧”的诸多班社,芙蓉花、白玉霜、喜彩莲等名家,相继进入北京,西路评剧抵挡不住这股潮流,渐渐在北京城里销声匿迹。有的西路评剧演员加入了东路评剧的班社。唐山蹦蹦戏则在不断变革中,成为评剧的主流。西路评剧没人再组专业班社。
  解放后,中国评剧院曾请回西路评剧的部分老艺人,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但已很少演出。西路评剧的唱腔,只偶尔在个别剧目的唱段中出现 。
  艺术特色
  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
  西路评剧的唱腔火爆、热烈、激昂、婉转、潇洒、痛快。演员的演唱,调门高亢、激昂、奔放、跳跃、舒展、传情,在板头、气口、润腔及嘴皮子功夫上颇见功力。
  西路评剧的乐队伴奏只有大弦、横笛、鼓,镲、钹、手锣、梆子。其音乐特点,激昂高亢,跳跃性大,乡土气息浓厚,约有十五种板式:如慢板、快板、二六板、流水板、散板、安板等。
  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西路评剧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
  班社演员
  追溯西路评剧的历史,不得不提到三位农民艺人,他们为西路评剧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末年,京东冀州莲花落艺人“人人乐”,莲花落名小生、宝坻人金叶子和艺人“拼命王”(王殿佐),他们三个一丑、一生、一旦,组成了莲花落班社,由郊区进入了北京城,到北京后,他们的腔调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创新,在吸收了河北哈哈腔、河北梆子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按照字正腔圆、上挑下落、分平仄声等方法创出了西路评剧新腔调;再加上表演上的粗犷夸张,在热闹的东安市场一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当时的西路评剧在艺术上以金叶子为首,挂头牌。
  河北省香河的王殿佐因为唱戏不惜力,人称“拼命王”。他在香河带出一批蹦蹦演员,如小秃(小包头)、小六头(小生)、韩温(彩旦)、小老头(小生)、韩祥(小花脸、彩旦),三盏灯(旦,通县人)、李连坤(旦,通县人)、李文正(花脸,三河人、二领(花脸,平谷人),范维时(青衣,京东牙牙山人)、范三(小生,牙牙山人)、曹大嘴(彩旦)、二古鲁(小包头)、刘廷忠(小包头,宝坻人)、夏三(大弦,顺义)等。
  民国初年盛行时期,较有影响的班社有铁佛堂“王殿佐班”、延福屯“高良田班”,武清县“周墨清班”,较有声望的演员有会瑞德(艺名小白薯)、刘子琢、武金红、段志贵(艺名盖京东)、段贵芳(后给爱莲君配戏)、穆金凤、元志古(姓陈)等。一般班社八、九个人,有“七忙八不忙”之说。最大的班十多个人,在农村街巷或赶庙会打地摊演出。较好的业余子弟会有香河的东口头、延福屯、高庄,武清县的桑园、大务、小五古庄等,这些子弟会多是高良田传授。
《西路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西路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香河县商汪甸戏班、东马家窝戏班、谭家务戏班,均为王殿佐传授。
  代表人物
  1958年,中国评剧院挖掘恢复西路评剧后,张淑桂、刘淑萍等艺术家成为西路评剧的代表人物。
  张淑桂是全面、系统、长期运用、并有所建树的西路评剧传承人,她汲取各流派之长,巧妙地将传统评剧与西路评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代表剧目
  西路评剧剧目多是生活小戏,如《卖水》、《双招亲》、《秦家花园》、《花亭会》、《小王打鸟》、《杨二舍化缘》、《刘公案》等。
  代表剧目有《夜宿花亭》、《谷存打鸟》、《孙继皋卖水》、《冯奎卖妻》等。
  保护措施
  西路评剧是评剧剧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且已经极度濒危,理应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根据规定,申报传承人只能按行政单位来申报,而因为历史原因,张淑桂工作单位由国家级中国评剧院调到海淀区,且由于张淑桂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路评剧的仅存的唯一传承人,然而张淑桂的人事关系在区里,就不能往上申报了,由于这一体制问题,所以西路评剧还不能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12月,西路评剧被收录到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1月20日,以张淑桂为发起人的西路评剧研究会在京成立。西路评剧研究会将团结社会各界人士,研究和弘扬西路评剧文化,尽早将其申请为市级非遗项目;发现和培养西路评剧人才,为丰富繁荣中国评剧艺术做出贡献。
天堂的回音《姜亦珊:亦彩绽放(京剧张派选段)(4CD)》
人气:115
戏曲知识
天堂的回音《姜亦珊:亦彩绽放(京剧张派选段)(4CD)》
神州万众学京剧(京歌)
人气:134
京剧唱谱
神州万众学京剧(京歌)
昆曲[荆钗记·见娘]
人气:216
其他唱谱
昆曲[荆钗记·见娘]
京剧简谱[京剧群曲汇编 朱奴儿 2首]
人气:229
京剧唱谱
京剧简谱[京剧群曲汇编 朱奴儿 2首]
评剧简谱[十三姐女花容]十三姐/十三姐/旦/唱段
人气:117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十三姐女花容]十三姐/十三姐/旦/唱段
京剧简谱[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主要唱段/怒火烧/第八场 雷刚、郑老万、李石坚
人气:273
京剧唱谱
京剧简谱[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主要唱段/怒火烧/第八场 雷刚、郑老万、李石坚
泗州戏《拿的起来放的下/金凤还巢/选段》简谱
人气:93
地方戏谱
泗州戏《拿的起来放的下/金凤还巢/选段》简谱
上党梆子[咱赵家原本是书香门庭/赵树理/选段]简谱
人气:184
地方戏谱
上党梆子[咱赵家原本是书香门庭/赵树理/选段]简谱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锁麟囊》选段、伴奏谱
人气:483
京剧唱谱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锁麟囊》选段、伴奏谱
豫剧简谱[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春秋配选段
人气:748
豫剧唱谱
豫剧简谱[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春秋配选段
扬剧曲牌《知心客/宋江闹院》简谱
人气:79
地方戏谱
扬剧曲牌《知心客/宋江闹院》简谱
粤曲《桃花处外开》简谱
人气:217
其他唱谱
粤曲《桃花处外开》简谱

大家都在看

经典戏曲是如何守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

经典戏曲是如何守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

为什么一些戏曲剧目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得到古今人们的高度赞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雌伏、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戏...

戏曲知识 69 阅读

《野猪林》若非仁兄从天降(唱词注音)

《野猪林》若非仁兄从天降(唱词注音)

尖团字上口字标注唱词 ( 标注说明: 蓝 :上口字; 红 :尖字;部分 小辙音 /多音字) 若非仁兄从天降 以顺口动听尊重原唱为原则,选择尖团上口 鲁达(白):贤弟! (林白):仁兄! 林冲:【二黄摇板...

戏曲知识 1380 阅读

戏迷也分流派?您属于哪一派呢?

戏迷也分流派?您属于哪一派呢?

伶人唱戏向来分行当流派。受此启发,笔者以为京城戏迷似也可分派。权以清末民初戏迷为例,略作剖别,试分之如下,博方家一哂。 01耳派 只带耳朵进戏园,坐那儿基本不睁眼,就听唱念是...

戏曲知识 133 阅读

《保定老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保定老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保定老调》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保定老调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当...

戏曲知识 248 阅读

戏曲演出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如果观众没看懂,观演关系就不成立

戏曲演出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如果观众没看懂,观演关系就不成立

戏剧需要建立起观演关系才能够成立,其中观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观众没看懂,那么这样的观演关系就不成立,创作者期待的与观众对话的情境更是无从谈起。如何让独特的自我表达为...

戏曲知识 159 阅读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四)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四)

四、戏曲表演 (二)表演特性 1、综合性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

戏曲知识 73 阅读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国...

戏曲知识 94 阅读

唱念做打都是啥?

唱念做打都是啥?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戏曲知识 139 阅读

学京剧好多年,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正确的发声方法

学京剧好多年,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正确的发声方法

(一)、什么是京剧唱法的正确发声 怎样发声才是京剧演唱的正确方法呢? 笔者认为, 京剧唱法的正确发声方法应是在运用丹田气的状态下,根据唱者自身的生理条件,贴住上腭吸着唱,唱出在自己口...

戏曲知识 86 阅读

上海、江苏、山东、湖北、云南京剧院院长共议京剧高质量发展路径

上海、江苏、山东、湖北、云南京剧院院长共议京剧高质量发展路径

推动现实题材创作 促进京剧高质量发展 全国京剧院团主要负责人建言献策 张帆 上海京剧院院长 对于现实题材的创作,上海京剧院坚持以京剧小戏为突破口,如以复兴号动车组首发司机甄选为...

戏曲知识 142 阅读

民国前期秦腔名旦 刘箴俗 简介

民国前期秦腔名旦 刘箴俗 简介

刘箴俗(19031924)民国前期秦腔旦角中一颗闪亮的明星。陕西户县人,自幼家贫,随父亲去西安卖羊血为生,民国二年(1913)报考易俗社,被蒋卜王社长以不堪入目而拒收,恰逢创始人孙仁玉...

戏曲知识 193 阅读

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大凡京剧爱好者,无一不知梅兰芳京剧艺术,即便圈外之人,也略知一、二,可见其在京剧艺术中的地位。梅派艺术享有雍容华贵、端庄凝重、意境和美、深沉含蓄之盛誉,而其众多脍炙人口...

戏曲知识 84 阅读

当初的京剧舞台并不那么严肃

当初的京剧舞台并不那么严肃

常宝霆白全福的相声《诸葛亮遇险》讲的是一位不懂艺术的剧团领导为了平衡各个演员的关系在舞台上胡乱安排角色的故事。这种对艺术不严肃的事情在现在的舞台上是无论如何不会发生的。...

戏曲知识 193 阅读

李利宏: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李利宏: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从《香魂女》到《常香玉》戏曲现代戏创作点滴 李利宏/文 要谈戏曲现代戏,我首先得从豫剧《香魂女》开始说起,因为这也是我和戏曲的初恋。 现代豫剧《香魂女》的创作、启动是在1999年冬...

戏曲知识 143 阅读

戏曲管理者要成为抗压者,抵挡伤害戏曲、伤害剧种的操作

戏曲管理者要成为抗压者,抵挡伤害戏曲、伤害剧种的操作

为实现戏曲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我们在艺术形态的蜕变、艺术形式的探索上不遗余力,在戏曲生态环境的治理上想方设法,不断出台利好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但在一些领域,尚未完全达到...

戏曲知识 12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