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笙的历史
笙作为我国最古老的簧管乐器,有文字可考的记载,见于公元前15世纪殷代甲骨文中。在春秋末期的《诗经》中,也经常提到笙。如《诗经.小雅.鹿鸣》中就有“鼓瑟吹笙,吹笙鼓簧”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笙是最主要的一种乐器,大的称“芋”(22至36簧),小的称“和(小笙)”(13至19簧)。
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笙逐渐失去了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而在民间广为流传。演奏形式也由原来的领奏、独奏转为合奏或为戏曲和其他管乐器伴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笙的独奏艺术才又重放异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天泉、闫海登两位艺术家。为重新确立笙的应有地位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创作并演奏的《凤凰展翅》、《晋调》等曲目,使笙的独奏形式重现舞台,把笙的演奏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SPRING
No.2 笙的种类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同一种乐器,在各个地区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我国的笙大致可分专以下几类:
圆笙 主要有17簧、21簧、24簧、36簧等,流传的区域在广泛。另外,还有主要流传于江苏、浙江一带,用于演奏江南丝竹的“苏笙”,虽与前边所列的几种不太一样,但因其外形也是圆的,也归入此类。
方笙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安徽的一部分地区。
芦笙 主要流传于西南少数民族。
改良笙 在传统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高音36簧键笙,中音和低音抱笙,小排笙等。其中36簧键笙既可用于合奏、伴奏,又可用于独奏。抱笙和小排笙目前主要用于乐队合奏和伴奏。
SPRING
No.3 笙的构造
笙是由笙斗、笙苗、笙脚、簧片和笙腰(笙箍)等几部分组成。它的发音原理是由簧片震动与笙苗内气柱产生共鸣而发音,两者要构成一定比例,才能够产生共鸣发音。簧片的震动频率和笙苗空气柱长度随音高的不同而不同。把按孔开在笙苗下部是为了破坏原有的比例,使之不能发音,而当按住按孔时又回复了原有比例,又可以发音了。
笙斗 有木制和铜制两种,现在主要采用铜制。笙斗化形:圆形平顶,顶上有圆孔插笙苗,笙一旁连有吹气口。
笙苗 用竹制成,长短不一,于近上端处开有长形发音孔(音窗),近下端开有圆形按孔,并与笙脚连接。
笙脚 用木制成,上部分与笙苗相连,下部安装簧片插入笙斗内,成为笙苗与簧片的媒介体。
簧片 是整个乐器的声源,古代用竹制成,现在用铜制成,簧片的质量如何,对笙的音质、音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