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凡尼·罗塔(Giovanni Rota, 1767-ca.1810)也许注定要成为一个制琴师。他的父亲保罗.罗塔(Paolo Rota)是尼可罗·阿玛蒂(Nicolò Amati, 1596-1684)妻子的亲戚家族后裔,这层关系使罗塔得以接触制琴领域。
罗塔全家于1780年搬至克里蒙纳(Cremona)附近,1782年与斯托里奥尼(Lorenzo Storioni, 1744-1816)成为姻亲,1787年便登为斯托里奥尼的学徒,直至1792年为止都住在斯托里奥尼家对面,并于当时的邻居尼可罗·白贡齐(Nicola Bergonzi, 1754-1832)交往联系。
据说他曾经离开克里蒙纳,到曼图阿(Mantua)停留过一段时间,1794年后才再次搬回克里蒙纳;1808-1809年间,他的两把小提琴与一把中提琴皆标示于克里蒙纳制作:一把1793年制作的琴标为于“Mantuae”所作,另一把1803年制作的琴标为“Johannes Rota fecit Mantuae anno 1803”。
但科希奥伯爵(Count Cozio di Salabue, 1755-1840)却早于1804年就将罗塔从克里蒙纳制琴师的名单中删除。此外,克里蒙纳1812年的人口普查纪录中有提到斯托里奥尼、契鲁蒂(Giovanni Battista Ceruti, 1756-1817)以及白贡齐(Bergonzi)兄弟等制琴师,唯有罗塔不在此名单中。根据推测,罗塔可能再次离开克里蒙纳,或者他已然逝世。关于罗塔的确切生平至今仍无人所知。
罗塔的制琴风格似乎试图脱离契鲁蒂与斯托里奥尼制琴理念。其提琴形制多半呈圆润的拱型弧度,虽然有些琴身则较为平坦。 F孔匀称的雕刻并显示出他严斯特拉迪瓦里的F孔型式;宽大的镶线类似于斯托里奥尼的型式。单片背板几乎是用明显且不对称花纹的本土枫木所制成;具有匀称纹理的面板由迷人的云杉木所制成。边角有时呈三角形状,有点瘦长而缺乏雅致的风格,如同琴身轮廓边缘一般。短粗的琴头是典型的特征,涡卷部份相似于斯托里奥尼的形制,俐落地雕刻呈匀称的圆弧状,似乎塞进旋轴箱里。涂漆则模仿斯托里奥尼的色泽,但较缺乏其强烈的色彩。
罗塔主要是制作小提琴与中提琴,大提琴的作品为数不多,大部分以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pari, ca.1644-1737)的形制为基础。他制作的大提琴与斯托里奥尼和契鲁蒂的极为相似,属于形制较小的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