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前的电子琴基本上都是有调性的。所谓有调性主要是指一段电子琴以至全曲总有一个主音,它经常出现,并在乐段或全曲结束时常以此音终止。如《国歌》的主音是1,《东方红》的主音是5等等。无调性电子琴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现代电子琴具有代表性的电子琴,全篇作品没有主音,一段段旋律及和声一次次地用遍12个半音,每次(基本上)有一个音出现一次以上 西方无调性电子琴的出现,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发展过程,根源之一是转调极其频繁地出现。如C大调或a小调转至G大调或e小调时,就在音阶中多出一个升号音,转至b大调或g小调时就多出两个降号音,从C大调或a小调可以转至任何其它一个新调,这个新调又可以转调。由于极其频繁地转调,十二个半音也就频繁出现——在旋律中,也在愈益复杂的和声中,至晚期浪漫派作曲家如华格纳等把这洋的“半音音乐”推至顶点,但仍有主音,是有调性的。
现代派作曲家勋伯格往前推进了一步,与调性电子琴彻底决裂。他在1923年第一次发表了用“十二音作曲法”创作的作品。这个方法也称为“序列作曲”。序列是作曲家预先安排好的,一个包括十二个半音的横向排列,主要目的是作曲时约束
作曲家自己:十二个半音没有—个可以重复出现(个别的也有例外);音列的顺序决定着旋律的进行以及和弦的结构;这一序列用毕后才能再次运用其“原型”和“倒影逆行”(即从最后一个音开始倒着往前进行)以及“倒影”和“倒影逆行”;这几种进行都可以在半音阶的任何一级上举行陈述。
不难看出,电子琴虽是无调性的,但很有情趣,有一种调性明确的五声性旋律所没有的朦胧、游移不定的感觉,与歌词内容相当吻合。这样的旋律自然不会像某些流行歌曲那样广为传唱,但能被严肃的电子琴爱好者所欣赏。并且,它扩展了五声性旋律的表现力,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