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辰谙
自从中国风音乐兴起之后,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五声音阶就几乎成了乐迷心中关于这两种音乐风格的代名词。很多人更是认为,中国民族音乐只有五声音阶。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中国民乐真的与十二律无缘吗?民族音乐究竟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先简单介绍一下五声音阶。在我国的音乐理论里,五声音阶按音高排序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西方音乐的C、D、E、G、A。我国的五声音阶因没有半音音程所以也被称为“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事实上,五声音阶不是我国的特产,它广泛地流传于整个亚洲、非洲、苏格兰等地。
要探讨今天的话题,就有必要聊到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基本上可以追溯到早期文明的华夏族的始祖轩辕和黄帝时代。距今8000—9000年的贾湖文化出土的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骨笛,经研究,其已经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八声音阶。这哥发现彻底地推翻了中国“七声音阶”西来的说法,更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不过,那时候的民族音乐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这些音高的拟定也不太可能是遵循的同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要研究民族音乐正统的起源和发展,还是要到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年代。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的西周,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音乐机构“大司乐"。当时的政府还为这个机构颁布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其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乐德、乐语、乐舞,以及君王祭天祭祖的音乐和后妃在房中唱的房中乐等。周代由于施行了采风和收集民歌的政策,便得以保留下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并据此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一《诗经》。我们熟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诗句其实都是那个时代传唱的歌谣,只不过在一些历史的原因之下只流传下来了歌词。
这一时期,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被正式确立。《管子·地员篇》明确地记载了五声音阶的算法一一一一“三分损益法"(五度相生律):“凡将起五音,几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生商。有三分而复干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七声音阶的体系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五声调式以宫开始,以连续的五度相生求得,而在五度循环的音圈中,任取五、七、九个相邻的音,即可形成五、七、九声音阶。中国传统的七声音阶有三个种类,一是雅乐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二是燕乐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闰;三是清乐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其中,清乐音阶与西方音乐的自然大调音阶基本吻合。
其实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就已经被明确地确立了,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震惊中外的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的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笔者由于是武汉人,所以之前有幸在省博物馆亲眼见过这套编钟,那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隔着玻璃都能穿透你的脊髓。我们祖先的艺术造诣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真的很难想象。
秦代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教成了封建社会历朝皇帝都奉行的圭臬。儒家思想讲求的天地人和里,“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五声音阶里,由于没有四级音和七级音,故而避免了极不和谐的小二度音程,正好与儒家的思想契合。我们现在能听到的一些民乐古琴曲,绝大多数的风格都是或豪放或婉约的,诡谲怪异风格的少之又少,这一点跟西方音乐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现象,与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养成的民族性格不无关系。民族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的发展,而和谐的五声音阶的运用正好符合国人的民族性格,所以它成了民族音乐创作的主流。中国本土不可能诞生嘻哈音乐,而崇尚自由的美国却能,也是这个道理。
十二律从来都不是西方音乐的特产。我国的民族音乐之所以会给人一种刻板的关于五声音阶的印象,不是因为我们只有五声音阶,而是因为我们在历史的聚变下,选择了五声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