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知名度最高的钢琴曲,一首名叫“卡农”的曲子一定不会被大家遗忘。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首“卡农”都是他们一开始学钢琴的原因。
但事实上,并没有一首叫“卡农”的钢琴曲,而“卡农”这个词,一开始也并不是钢琴曲的名字。
1
说到“卡农”,可能不少人脑海中的印象还停留在韩剧《我的野蛮女友》里全智贤弹奏的那首钢琴曲。不得不说,这部当年红极一时的韩剧确实使得这支曲子的知名度上了一个档次,但它却不是第一部使用这支曲子的影视作品。早在1980年,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作品《凡夫俗子》就采用了这支曲子作为电影配乐。不过,这两部作品里的这首曲子都跟原曲有着不小的出入。
全名为“Canon and Gigue in D”的这支曲子,作者是德国作曲家帕赫贝尔,也就是我们著名的巴赫爸爸的老师;不过还有另一说是某个不知名的作曲家冒充的他的作品,不过这就难以考证了。据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开始,这支曲子还是首弦乐曲,后来才由美国作曲家乔治·温斯顿改编为钢琴曲,也许不少学钢琴的同学弹的卡农就是他的这个版本。
但是,卡农仅仅是一支曲子的名称吗?
No,no,no,图样图森破。
事实上呢,卡农是一种曲式的名称,更是复调音乐的一种作曲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和声进行的名称。上面提到的Canon and Gigue in D,其实是卡农曲里面最为出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一支曲子,但是尽管如此,它也并不能代表整个卡农曲式。
所以,以后不要再叫学钢琴的朋友弹卡农给你听,至少要说成D大调卡农。(不过两人都默认的话就无所谓啦。)
至于卡农曲的特征呢,就是声部的模仿对位,后进入的声部始终模仿和追寻着先入声部的曲调,连绵不断,直到最后一个小节才融为一体,就像缠绵悱恻的爱情。另外,在传统复调理论里,卡农又分为正格卡农、变格卡农和二重或三重卡农,基本都遵循模仿对位的原则。
说到现代流行音乐里面经常使用的卡农进行呢,则基本上是来自于帕赫贝尔这首最有名的卡农曲的和声进行,与传统的卡农复调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大家注意不要混淆了。毕竟现代的流行音乐大多还是属于主调音乐,复调的概念相对来说用得比较少。
所以可以说,可能帕赫贝尔自己也没想到,他以一己之力就撑起了当今流行乐坛的半片天。
2
像之前上过热搜的“4536251”一样,卡农进行也是现代流行音乐特别常用的一种和声进行,在台湾地区还有个名称叫做黄金八和弦。其和弦级数的进行表示为Ⅰ-Ⅴ-Ⅵ-Ⅲ-Ⅳ-Ⅰ-Ⅱ(或Ⅳ)-Ⅴ,即1563412(或4)5,当1=C时,就是C-G-Am-Em-F-C-Dm(或F)-G。运用卡农进行的歌曲数不胜数,在这里插一首带着恋爱的酸臭味的。
恋爱ing,五月天
在实际编曲的和声应用当中,卡农进行往往使用的是转位和弦,目的是使得低音级进下行成为可能,而和弦的根音又恰好有三组级进上行。
这种螺旋式的曲调线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非常符合人类的基本音乐审美,从而让人觉得好听。也正是因此,卡农进行被现在的流行音乐泛滥式地运用,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都屡试不爽。
此外,在小调里,卡农进行也可以实现。以A小调为例,可以表现为:Am-Em-F-C--Dm-Am-Dm-Em。不过,用得更多的还是整个的变体:Am-Em-F-C--Dm-Am-Bm7b5-E,这里则是把连接点落在A和声小调的五级上面。当然,卡农进行的变体有很多,在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了,列举出来的话,反而可能会限制住了大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写到这里,笔者想说一句,在实际创作中运用包括但不限于卡农进行的这些和声进行套路,其实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跟古代词人根据固定的词牌名写词是一个道理。
格式固定了,韵律的把握全靠自己,所以如何才能写得出彩,从不计其数的相似和声进行的曲子里脱颖而出,则完全要看个人的创新发挥,这同时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不然的话,音乐发展到现在可能早就已经被前人写完了,都没现在的人什么事了。
有人说爵士用上千个和弦取悦了三个人,摇滚用三个和弦取悦了上千人。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相信不管什么流派都少不了吸收新的知识,不然“只靠着三个和弦”的摇滚音乐早就不能出新作品了。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们不能忽视一些最基本的和声进行,但同时更不应该满足于这些基本的进行,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创作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