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片琴为法国巴黎mustel , victer发明。其子( mustel ,奥古斯特)申请专利而正式有此乐器,最初的发音体用一系列音叉,亦称钢叉琴。 1886年正式命名为钢片琴,实际现在的钢片琴音条和共鸣管均以铝制作。 本来是专利品,不过目前专利权已消失,因此开始有了音域扩增了低一匀的乐器。
中文名 :钢片琴
外文名: celesta
发明者: victer
发明年份: 1886年
性 质 :乐器
相关作品: 柴可夫斯基《胡桃钳》
基本介绍
钢片琴原名: celesta mustel ( cle. )
mustel:是法国乐器公司名称;celesta的意思是天上之音。
历史来源
钢片琴为法国米斯泰尔发明。最初的发音体用一系列音叉,
亦称钢叉琴。1886年正式命名为钢片琴,实际现在的钢片琴音条和共鸣管均以铝制作。
钢片琴外形如小形簧风琴,声源体为金属板条,以类似钢琴的击弦机击奏、有踏板制音器控制音响的长短,和键盘钢条琴相似,但每一钢音条下方附有共鸣管,放大音量,并使音色清晰纯净。
钢片琴音域一般为CC(4),4个八度。属于键盘乐器,最早在作品中使用钢片琴的是柴可夫斯基,用在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糖果仙子舞”中。钢片琴与钢琴演奏方法相同,可演奏音阶、半音阶、和弦、分解和弦、琶音等。其力度较弱,可独奏也可为其他乐器增添色彩。
基本介绍
击奏体鸣乐器。用于管弦乐队和管乐队的打击乐器。欧洲管弦乐队中使用的打击乐器。外形如小型簧风琴,声源体为金属板条。演奏时,与键盘相连的锤子敲击一串经过调音的钢条。每一钢条下方附有共鸣管 ,放大音量并使音色清晰纯净。用踏板控制的制音器控制音响的长短。
钢片琴的音域从中央C到中央C上面4个或5个八度 ,音乐的记谱比实际音响低1个八度 。钢片琴1886年由法国巴黎的A.米斯泰尔发明,最初称音叉琴。1886年正式命名为钢片琴。实际上现在的音条和共鸣管均以铝制成。首次被柴科夫斯基在舞剧《胡桃夹子》的小糖果仙女的舞蹈中使用。后来的钢片琴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是B.巴托克的《为弦乐器 、打击乐器和钢片琴所写的音乐》。
外型构造
钢片琴钢片琴外表看起来类似一架直立式的小钢琴,也有点像小型的簧风琴,是型如小型钢琴的键盘乐器,踏板有一个至两个。这些踏板的功能与钢琴的延音踏板一样。如果是两个踏板,左边的管制低音域,右边的管制高音域。也是利用键盘乐器原理的槌子敲打钢片发出声音,每一钢片位于小共鸣盒上,不同音高的金属片排列在一个共鸣箱上,弹琴键带动以毛毡包的小捶敲击发音。键盘触动四组琴槌,直接敲打在铁片上,每个铁片下各有一个木制共鸣器发声,不过也可以把它当作键盘铁琴。不过跟键盘铁琴构造设计还是有差异。
和键盘铁琴不同的地方:
(1)键盘形铁琴使用硬质琴槌敲奏,钢片琴是使用和钢琴一样的琴槌。
(2)键盘形铁琴没有共鸣板,钢片琴有木制共鸣板。
(3)钢片琴的音板两头有另和皆有钢块,铁琴则没有。
音色特点
钢片琴高音域的音色跟钢琴差不多,天堂般的感受,但低音域的音色却有独特之处。
低音区 淳厚、圆润
中音区 清脆、明亮,效果最佳。
高音区 较尖锐,共鸣短促。
演奏方法
钢片琴与钢琴演奏方法相同,因其发音的机动没有钢琴灵敏,快速度连续反复的乐句不宜演奏。可演奏音阶、半音阶、和弦、分解和弦、琶音及音程跳跃。其力度较弱,可独奏也可伴奏。它是交响乐队中最宁静、最纤雅的乐器,状如小钢琴,音色清净,象星光般皎洁。 应用谱号:高音部: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低音部: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钢片琴是形如小型钢琴的键盘乐器,以不同音高的金属片排列在一个共鸣箱上,弹琴键带动一毡包的小槌敲击发音。用大谱表记谱,记谱比实记际音高低一个八度。
相关作品
钢片琴拉威尔《玻丽露》
盖西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柴可夫斯基《胡桃钳》中的《糖梅仙子》
巴尔托克“弦乐器、打击乐器与钢片琴音乐”
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水族馆》
约翰威廉姆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配乐海德薇主题
相关资料
柴可夫斯基是第一位使用钢片琴的作曲家。
水族馆由钢片琴刻划阳光下的景象,钢琴、长笛以及弦乐共同展现澄澈的清水与悠游的鱼群。
钢片琴巴尔托克“弦乐器、打击乐器与钢片琴音乐”匈牙利作曲家巴托的“弦乐器、打击乐器与钢片琴音乐”是于1936年应瑞士巴素室乐团委约创作。
乐器编制为双弦乐队、钢片琴、竖琴、钢琴、定音鼓、军鼓、大锣、低音鼓、钹及木琴,这个独特的乐器选配在当时来说可算是颇具创意的。从标题中可以想像出钢片琴(celesta)应该是当时较为时髦的乐器,否则巴托不会刻意引述它,而且除了在极少乐段外钢片琴绝少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并在大部份时间内没有被应用。
其实在弦乐为主基础上竖琴与钢琴反而有较高的曝光率。虽然其他敲击乐器基本上只赋予了点缀性的角色,但巴托在音色的创意上向前走了一大步。他甚至在乐谱上提供了明确的乐器摆放位置,在混合不同声响时在方向感上有周详的考虑。但这首作品最成功之处着在于其高度统一的曲式组织和严谨精细的对位布局上。全曲虽然分为四个乐章,但全都建基于首乐章起首的主题上,在反覆应用、变奏和发展这单一萌芽乐思的过程中可以隐约找到贝多芬老练手工的影子。在每一新变异种各有其独立新生命的同时,全曲给人一种极度统一、乐思连贯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