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财富象征
据《兴文县志》记载,明王朝的军队万历年间镇压了川南行悬棺葬的民族--都掌蛮以后,获“铜鼓九十三面”,都掌人首顾阿大泣日: “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鼓山颠,群蛮毕集,今已矣。鼓失而蛮运终矣。”《太平寰宇记》载北宋时期居住两广一带的少数民族“俚僚贵铜鼓,以高大唯贵。……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之。有是鼓者,极为豪雄。
相关习俗
铜鼓多在欢乐和喜庆的场面中出现,但过去在苗族和瑶族的丧葬活动中敲击铜鼓却是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生活在我国广西北部山区的瑶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还几天几夜连续不断地敲击铜鼓:铜鼓声音宏亮、深沉,鼓声可以把死人离开人间的不幸消息传到很远的村寨,以便他的亲友赶来参加葬礼。敲击铜鼓亦可召唤鬼神前来护祐死者的灵魂,使他平安到达另一个世界。
敲击铜鼓伴随歌舞,常常与祈年禳灾等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我国历代诗人墨客对南方少数民族敲击铜鼓,载歌载舞赛神的情景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描绘。如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河渎神》中咏道:“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离别橹声空萧索,玉容惆帐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五代词人孙光宪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客帆风正急,茜袖偎樯立。板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诗词中有明媚旖旎的南国春光,又有在大好春色中,少数民族敲击铜鼓,伴随阵阵鼓声和粗犷的歌声,舞蹈赛神的热烈场面。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俗信妖巫,击铜鼓以祈祷”和“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宗教祭祀活动在西南边远山区,尤其是长江两岸及两广一带特别盛行。我国古代诗人一再把铜鼓赛江神的奇异民族风情载入他们的诗篇,唐朝诗人许浑在《送南客归有怀》中吟道: “绿水暖青菇,湘潭万里春。瓦樽迎海客,铜鼓赛江神。避雨松枫岸,看云杨柳津。长安一杯酒,座上有归人。”
世界纪录
2016年1月10日,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经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上朝韦氏民间铜鼓铸造厂20个工人长达6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终于铸造出炉,作为迎接新年的“贺礼”。
该铜鼓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铁匠出身的兄弟俩,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沙模铸造方法攻克了铜鼓铸造中的道道难关,经过多年揣摩、反复试验,在历经数不清的失败之后,终于掌握了一次性成型铸造技艺和其他核心技艺。
该面铜鼓是目前世界最大铜鼓,将于2016年1月16日在广西桂林市为铜鼓举行吉尼斯世界纪录评审活动。
最大的铜鼓:2018年6月29日,一面在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铸造的巨型铜鼓,成功挑战最大的铜鼓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此鼓为双面鼓,鼓面直径6.68米,鼓身厚度2.88米。(吉尼斯)
古代乐器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一例是一件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例有两件,筒状,底中空,是春秋时期的秦器。大量铜鼓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代多相当于汉或以后。《后汉书·马援传》有关于骆越铜鼓的记载。铜鼓都为青铜铸,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月光形,边缘为蟾蜍等。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