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民族乐器>膜鸣乐器>

太平鼓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太平鼓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时间:2019-04-26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太平鼓也叫“单鼓”、“羊皮鼓”。曲艺曲种。流行在东北农村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满族、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均为男性。演员手执用铁条做成的直径约尺许、鼓面蒙以驴皮的圆形单鼓,以竹制鼓键击鼓,载歌载舞。有对唱和群唱等形式。唱词有“内路鼓”和“外路鼓”之分:前者为必唱之词,后者有可增减的辅助唱词,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旧社会,有时被用于祭祀、跳神等迷信活动。解放后,经过革新,用以表现人民欢快喜悦的情绪。

  中文名: 太平鼓

  又    称: 单鼓

  主要流行: 北方各地

  形    状: 形同蒲扇,用铁为框,蒙以兽皮

  简介

  舞具为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同蒲扇,用铁为框,蒙以兽皮,柄下缀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上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生穗。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边舞边打。

太平鼓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太平鼓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太平鼓》主要流行于北方各地,明清盛行。东北地区叫“单鼓”;安徽淮北地区叫“端贡鼓”、“喜鼓子、;甘肃、宁夏、陕西地区叫“羊皮鼓”,带有巫舞性质。北京民“迎年鼓”,生到旧历10月以后,城内各街巷,儿童三五成群,互击太平鼓,咚咚鼓声,随处可闻。

  “太平鼓”的舞姿健康朴实,乡土气息浓郁,演出形式活泼多样,乡土气息浓郁,演出形式活泼多样,人数不限。击鼓节奏复杂多变,鼓点短促清晰,骤如“爆豆”,随着律动,舞者腰间的响铃、鼓鞭上的铁环,铿锵作响,清脆悦耳。打的方法有正面打,反面打,打鼓边,敲手柄,手敲鼓,左右摇铁环,上下颠铁环等等。鼓在舞者手上,或旋转,或抛起,有时两手各耍一鼓,花样繁多,变化无穷。解放后,流传各地的《太平鼓》,除掉封建迷信的灰尘后,它那健康优美的艺术光彩更为绚丽。

  太平鼓因为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和吉林和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

  太平鼓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民间艺人称之为“唱绳”,象征“太平安乐”。表演者成双成对,腾挪跳跃。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鼓声和金属声清脆悦耳。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姑娘家则舞姿柔韧轻巧。门头沟大峪村太平鼓,据说来源于清代,每年春节前后,青年妇女和小孩子们三五成群“斗公鸡”、“扑蝴蝶”、“走月牙”。他们打起《大扇鼓》、《小扇鼓》,唱花、唱草、唱古代圣贤,也唱衣食住行和岁时风俗。这种舞蹈一般在旧历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二时才表演。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历史上门头沟很多村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击打太平鼓,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区的节庆习俗。

  溯源

  太平鼓历史悠久,流传清晰,产生于唐代以前,盛于清代。吉林双辽属古夫馀国旧地,《后汉书》中记载夫馀国曾有“迎鼓”,《晋书》记载过“乐人舞鼙鼓”,可见这种鼓舞与古代吉林人的生活的渊源。唐代史书上也有鞞鼓舞、团扇舞的记载。而今之太平鼓有柄、也是团扇形,考古学家已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种类似今天的太平鼓的实物,可谓其时有据。据太平鼓艺人世代相传的说法是,太平鼓产生于唐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带兵东征高句丽,以本地习俗打起太平鼓,祭奠大唐阵亡将士。此后,世代因袭,并在东北和关内流传,至今仍有《唐二主征东》太平鼓鼓词留存于世。东北太平鼓主要用于祭祖、还愿和祈福酬神等仪式活动。人们想通过这一活动,来祈求天上神佛及地下的祖宗,保佑家宅兴旺,免去病灾。是我国东北满汉两族人民的祭祀、庆祝的歌舞形式。

太平鼓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太平鼓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太平年间太平鼓,边打边唱边起舞。宛转九腔十八调,祭祖敬神求多福。太平鼓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传统很早即有,宋代称打断,明代称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或呈圆形,鼓边缀以绒球,铁柄下打成环中套环之形。一是源于满族萨满祭祖跳神时用之单鼓、呈椭圆形,蒙以马、驴或羊皮。清何耳《燕台竹枝词》:‘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太平鼓外形与团扇相似,多配合舞蹈动作敲击。宋代谓之“打断”,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称为“猎鼓”。用于祭祀、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后用于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旧历除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为一种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式,以求“太平”之意。

  相传,单皮鼓是满族猎民的围猎用具,出猎时边击边围,获猎后击鼓歌舞。清代杨宾《柳边记略》载:“满人有病必跳神,……跳神者……以铃(腰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十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载涛、恽宝惠《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也说:“萨满乃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皮蒙于圆铁圈上,下有把可持)。”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 词》载,北京郊区流行打太平鼓:“太平鼓。形圆平。覆以高丽纸,下垂十余铁环, 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农人元夜之乐也。”清人何耳《燕台竹枝词》也载有:“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早时,满族妇女敲击为其歌舞伴奏,近百年来,则常由男子演奏。

  相传太平鼓在唐代武则天时已有雏形,《燕京今古琐闻录》一书中记载了类似的传说;人们也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种鼓,样式类似今天的太平鼓。据考证,晋时,此种鼓就已形成了一种舞蹈,被称为“革卑舞”。太平鼓流传于北京,最早的记载是明代,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种日夜玩鼓的情形正是明代经济繁荣之时。清代兴盛于京城内外的太平鼓日趋成熟,干隆盛世时,汪启淑的《水曹清暇录》、钱载咏的《太平鼓》都描述了太平鼓在内外城的演出盛况。

  传统的太平鼓舞蹈规模不大。民国年间,玩鼓的多数是妇女,她们很少走街串巷,只在自家的庭院和街巷里结伴玩耍,日伪时期,人民处在铁蹄之下,太平鼓更是销声匿迹。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为庆祝解放,太平鼓艺人走出庭院,走出街巷,来到公路上,加入了游行的队伍,太平鼓从此才变得壮观起来,据说当时的门头沟从圈门一直到东店,太平鼓的队伍排满了十三里长街。

  道具介绍

  满族萨满祭祀用太平鼓,鼓框用铁条弯成,鼓面呈椭圆形,长径48厘米,短径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2厘米,单面蒙以马皮、驴皮或者羊皮。鼓柄长有20厘米左右,柄下端大铁环直径16厘米以上,大环中串以直径6厘米小铁环。鼓棰称鼓鞭用竹制成,鞭长有44厘米,鞭尾系以红绸巾为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流传的太平鼓,鼓框呈扁圆形,鼓面宽有30厘米,鼓鞭用竹棍或着细木棍制作,鞭尾系彩绸。

  传统民间流传的太平鼓(图),大小不一,鼓面呈桃形和扁圆形或团扇形,鼓面宽20厘米至32 厘米、鼓框高1厘米至1.5厘米、鼓柄长10厘米至15厘米,柄端缀是以铁环或小铜钹。鼓面蒙是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鼓框缀是以彩球为饰。鼓鞭长34厘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系以红缨穗或者红绸巾。

  太平鼓鼓框均为铁制。虽鼓形不同,但鼓面都蒙以驴皮是马皮或羊皮,皮面光素或者绘有花纹图案,鼓柄下端都缀有大铁环,环中还串小铁环,其环形和数量各不相同。

  演奏时,左手持柄举鼓、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可击鼓心和鼓边、鼓框或鼓背。击法有打和抽、叩、按、抖等,并同时振动铁环或者小铜钹作响。太平鼓多用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和双人和集体等多种,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喜庆活动中表演,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声和飘舞的红缨,更增添节日气氛。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太平鼓多面其中一面鼓框呈团扇形,用直径为0.6 厘米铁条弯曲而成,面径为40厘米,蒙以羊皮,下接铁制鼓柄,柄长为10厘米,外缠藤皮,柄下大铁环直径为16厘米,内串直径3厘米小铁环有18枚。鼓鞭长为44厘米。鼓框边缀有五枚彩色绒球为饰。此鼓已被载入到《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另一面太平鼓较大、鼓框椭圆形,长径有76厘米、短径70厘米、鼓框高有0.5厘米,羊皮蒙面、皮面彩绘八仙人物图像。鼓框下接木柄,柄长为15.5厘米,柄下大铁环直径15厘米,内串直径为5.5厘米小铁环13枚。鼓鞭长为50厘米。

  艺术特色

  太平鼓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击打太平鼓是主要的伴奏手段。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纸做的,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几个闪亮的小铁环。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金属声清脆悦耳。“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作为这一舞蹈品种的标志性舞具——太平鼓有着别具一格的伴奏形式,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鼓、锣、号等乐器,同时还有伴唱的歌词,伴唱的歌曲有“四季歌”、“十二月歌”等曲目;表演套路上有斗鸡、串花琵琶、大圆鼓等,绕八字、园鼓、两头忙、扎花篱笆,卧娃娃等几十套动作、十分风趣,滑稽幽默;太平鼓表演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舞,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达到鼓和舞的和谐统一,形成清脆多变的影响效果。

  表演者成双成对,一面击鼓抖环,一面腾挪跳跃。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鼓点打得上下翻飞,真是“人随鼓,鼓缠人”。姑娘家的舞姿柔韧,轻巧,可以形容她们“扭起身驱似柳弯,扇鼓舞动肩带颤”。很有点俏劲。门头沟区的太平鼓有舞蹈,有歌唱,一般是打一遍鼓,唱一遍词,民间艺人称之为“唱绳”。他们唱花、唱草、唱古代圣贤、也有唱衣食住行,岁时风俗的。太平鼓的鼓点比较丰富、有《大扇鼓》、《小扇鼓》、《追鼓》、《圆鼓》等。

  太平鼓集竞技性、趣味性和即兴表演于一体,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象征,是典型的北京地区传统民间舞,京西太平鼓独特在它边打边舞、鼓舞结合的特点。跳时,人们结合舞步,使劲扭动腰部,一边以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的鼓法不断击鼓。每村都有不一样的打法,套路全是村民自己编排。

串铃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串铃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3863
体鸣乐器
串铃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串铃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3819
弦鸣乐器
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热瓦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热瓦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3179
弦鸣乐器
热瓦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热瓦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排鼓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排鼓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3055
膜鸣乐器
排鼓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排鼓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大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大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579
弦鸣乐器
大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大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碰铃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碰铃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578
体鸣乐器
碰铃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碰铃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中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中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499
弦鸣乐器
中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中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木鱼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木鱼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299
体鸣乐器
木鱼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木鱼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乌孜别克热瓦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乌孜别克热瓦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228
弦鸣乐器
乌孜别克热瓦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乌孜别克热瓦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达卜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达卜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182
膜鸣乐器
达卜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达卜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四胡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四胡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114
弦鸣乐器
四胡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四胡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镲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镲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093
体鸣乐器
镲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镲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大家都在看

巴葛丢冬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巴葛丢冬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巴葛丢冬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巴葛丢冬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巴葛丢冬,苗族边棱气鸣乐器。因使用树皮制成,故汉族称其为树皮拉管。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那坡等桂西各地。 中文名: 巴葛丢冬 属 性: 乐器 地 区...

气鸣乐器 173 阅读

朗多依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朗多依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朗多依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朗多依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朗多依形似二胡,琴筒、琴杆、弓杆均用竹制,琴筒一端蒙笋壳为面,弦和弓弦用鸡螺丝细藤制作。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演奏,音色柔和,音量较小。民间用于独奏...

弦鸣乐器 142 阅读

藏京胡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藏京胡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藏京胡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藏京胡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是藏族拉弦乐器,仿京胡制作,因形似京胡,汉族称其为藏京胡。藏语发音称活琴。形制与内地的京胡完全相同,但传入的时间不详。音色清脆悦耳,主要用于歌舞和藏戏伴奏。...

弦鸣乐器 175 阅读

刚洞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刚洞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刚洞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刚洞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刚洞,是藏族、蒙古族、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又称冈令、扎令。冈意为腿,洞 意为号,令意为笛。汉族称法号、喇嘛号、短角铜号、银腿号、叫鬼号。流行于西藏、 内蒙古...

气鸣乐器 284 阅读

师刀是什么乐器?师刀的演奏方式

师刀是什么乐器?师刀的演奏方式

一、师刀介绍 师刀,又称铃刀、响刀。是满、壮、苗、瑶、侗、土家、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满语称哈马刀,东北称萨满刀。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区。 二...

体鸣乐器 91 阅读

铃鼓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铃鼓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铃鼓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铃鼓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铃鼓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鼓框木制,单面蒙皮,有大、中、小三种。用于歌舞或器乐合奏。 铃鼓又...

膜鸣乐器 1550 阅读

瓦格洛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瓦格洛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瓦格洛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瓦格洛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瓦格洛,是佤族吹口气鸣乐器。佤语又称蔚格利、著。汉族称小独笛。广泛流 行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澜沧等佤族聚居地区。 中文名: 瓦格洛 性 质: 佤族吹口气鸣乐器...

气鸣乐器 117 阅读

傣玎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傣玎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傣玎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傣玎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傣玎是傣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西玎或玎西。傣语玎意为弹奏之琴,是傣族弹弦乐器的总称。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临沧等地区。 中文名: 傣玎 流行地区...

弦鸣乐器 1120 阅读

海螺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海螺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海螺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海螺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海螺,古称贝、蠡,是藏、蒙古、满、纳西、傣、京、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称董、措董、董嘎尔。蒙古族称冻思。傣语称海三。汉语称梵贝、法螺、螺号、玉螺、玉蠡等。...

气鸣乐器 292 阅读

小钹是什么?小钹介绍

小钹是什么?小钹介绍

一、小钹介绍 小钹,又名小镲;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 二、小钹的结构 小钹的构造简单,钹体为一圆形金属板,用响铜制...

民族乐器 804 阅读

艾捷克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艾捷克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艾捷克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艾捷克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维吾尔族民间。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 中文名: 艾捷克 外文名: Gijak 又 名: 哈尔扎克 起源于: 维吾...

弦鸣乐器 864 阅读

碰盅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碰盅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碰盅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碰盅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碰盅,蒙古族打击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用铜铸造,形如小钹,直径7.6、厚0.6厘米。由两面组成。盅面中部凸起,呈半球状,球中心有小孔,可设环系结铜链、红绸、布带...

体鸣乐器 173 阅读

木鱼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木鱼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木鱼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木鱼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木鱼,打击乐器。最初做为道教召集教众,讲经设斋用的法器。根据历代崇道记的记载 ,木鱼是出自唐代,明皇帝时期,是道教召集教众,讲经设斋用得法器,源于道教,后逐...

体鸣乐器 2299 阅读

什么是三角铁?三角铁的演奏方法

什么是三角铁?三角铁的演奏方法

1、三角铁介绍 三角铁又称三角铃,是一种古老的 打击乐 器,是管乐队、管弦乐队、交响乐队乃至歌舞剧乐队中必不可少的 打击乐 器。常常在华彩性的乐段中加入演奏,以增强气氛。 2、三角...

民族乐器 178 阅读

蹈到属于什么乐器?蹈到的演奏方式

蹈到属于什么乐器?蹈到的演奏方式

一、蹈到介绍 蹈到,克木人综合奏体鸣乐器。据形制译称竹音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腊县勐满等克木人聚居地区。 二、蹈到的结构 蹈到是用竹管制作,选取长80厘米~100厘米...

体鸣乐器 8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