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 … …
胡安·格里斯(1887年3月23日- 1927年5月11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格里斯的繪畫是立體主義的空間與文藝復興的空間完美的結合。與畢加索、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風格運動的三大支柱。中提琴手 Kim Kashkashian 于 2008 年在佛蒙特州马尔伯勒排练期间金·卡什卡什Kim Kashkashian(生于 1952 年 8 月 31 日)是美国中提琴手。她被公认为世界顶级中提琴手之一。她在美国和欧洲度过了她的职业生涯,并与许多主要的当代作曲家合作。2013年,她获得了格莱美最佳古典器乐独奏奖。金·卡什卡什曾在多家机构任教。1981-86 年,她在费城新音乐学院任教,1983-86年在纽约曼内斯音乐学院,1985-87年在布卢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任教. 随后,她移居德国,于 1989 年开始在 Breisgau 的弗莱堡音乐学院和柏林的Hanns Eisler Hochschule für Musik任教。
她于 2000 年回到美国,并于 2000年秋季开始在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教授中提琴和室内乐。卡什卡什安被公认为世界顶级中提琴手之一。BBC 音乐杂志在 1997 年写道,她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室内乐中提琴手”之一。 NPR的All Things Considered在 2007 年指出,她是“少数几个拥有国际独奏生涯的中提琴手之一”。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网站将她描述为“国际公认的中提琴上独一无二的声音”。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通过与她的多次合作,她将她描述为“世界知名的音乐家,使中提琴的曲目大大丰富”。
1980 年 11 月 6 日,布赖恩·A·斯基夫在安德森梅萨站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以卡什卡什安命名。勃拉姆斯的中提琴奏鸣曲是19世纪室内乐的代表作,在中提琴演奏曲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勃拉姆斯f小调第一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120,No.1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No.1 in F minor, Op.120,Kim Kashkashian
1.热情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以充满热情的钢琴接以单簧管演奏的第一主题开始,其8分音符音型出现数次,使整体具统一性。在节奏强烈的钢琴伴奏下,单簧管在高三度以变化形态来重复主题,一直发展到消失的境地。发展部两乐器以第一主题对位展开,钢琴与单簧管有精彩的对话。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No.1 in F minor, Op.120,Kim Kashkashian
2.稍慢的行板,降A大调,3段体。第一段单簧管给予第一主题优美的抒情,第二段由C小调转入E大调,第三段钢琴为分散和弦,单簧管越来越趋于平静。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No.1 in F minor, Op.120,Kim Kashkashian
3.优美的稍快板,A大调,三段体,类似于谐谑曲,有一种净化后简朴的光彩,中段以下行的柔和旋律为基础。有一种平静倾诉的意味。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No.1 in F minor, Op.120,Kim Kashkashian
4.很快的快板,F大调,回旋曲式。第一主题呈活泼的性格,在活泼中展现移调、变化,有一种凝重而又孕含着清朗的感觉。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120 No.1
中提琴 金·卡什卡什Kim Kashkashian
钢琴 罗伯特·莱文Robert Levin
1996年 11 月录制于Mozart-Saal/Liederhalle,斯图加特
勃拉姆斯晚年钟情于单簧管的音色,认为单簧管的音色更适宜与钢琴配合。他的两首单簧管作品是他创作的最后室内乐。这两首单簧管奏鸣曲,OP.120,作于1894年。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一样,这两首作品亦是朴素、清纯、清冷之中寄寓着丰富。勃拉姆斯的作品一直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为一体,而浪漫主义是他本身作品创作的成熟时期,不管是题材还是体裁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作为“十九世纪室内乐作曲家中的巨匠”,《f小调单簧管第一奏鸣曲》是他晚期最为成熟的室内乐作品,整部作品主要由四个乐章构成,结构规整,既有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的特点,又有浪漫主义时期含蓄的音乐特征。
这两首最初是为单簧管创作的奏鸣曲标志着勃拉姆斯一段极度抑郁的时期的结束,在此期间他的创造力几乎消退了。Kim Kashkashian 对中提琴的指挥在这幅已经引人入胜的双联画中发掘了更深层次的可能性,忠实地捕捉到了创作时的阴暗环境。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表明中提琴同样是一种呼吸工具,从她的肺部深处汲取了传递这种引人入胜的音乐所需的纯粹声音力量。唱片以第二奏鸣曲开头,唤起其潜在“悲剧动机”的精神,仿佛它是一种消耗一切的欲望的重量。整首奏鸣曲,尤其是第一乐章,流淌着我只能称之为紧急的美味。较松散的第三乐章形成了一个更抽象的陈述,似乎永远不会安定下来,直到它在结尾的 Allegro 中以一种夸夸其谈的方式结束。与第二奏鸣曲一样令人兴奋的是,第一奏鸣曲也许是这对中更充实的一个。第二乐章对我来说是这张专辑中最有效的部分。它像其他唱片(当然,除了 Kashkashian 的)一样,展现了中提琴的心。它渴望的旋律像风中弯曲的草一样移动,在它的柔顺中表达了对情感动荡和动荡所带来的成长的完全接受。正如行板施展其抒情咒语一样,最后的 Vivace 也以华丽的空虚为魅力,用粗线条勾勒出它自己决心的旅程。
正如人们对勃拉姆斯所期望的那样,钢琴作品的每一个转折点都非常出色,为罗伯特·莱文提供了完美的陪衬,以此来颂扬这位备受祝福的作曲家的奇迹。再一次,他和卡什卡什安证明了自己是一对完美的搭档。它们始终保持着可观的动态距离,平衡了后者强劲的颤音与前者自信而微妙的触感。尽管这些奏鸣曲被黑暗束缚着,但它们的回报如果不是光彩照人,也算不了什么。
勃拉姆斯的音乐中时常能听出深秋的感受,深沉而内敛,有一丝温暖但不热烈,有一点寂寥但不冷清。就像是缓缓飘落的秋叶,婉转地、缓慢地飘落在水面上,泛起的涟漪也漂到了心里。
或许正是因为他就处在一个古典主义的深秋吧。
自海顿(Haydn)以来,经由莫扎特、贝多芬(Beethoven)而建立起的古典主义乐派,到了勃拉姆斯的时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那些规整、严密、精巧的古典主义形式,在柏辽兹、李斯特以及瓦格纳他们浓烈的情感的冲撞下,变得松散、破碎而直白。标题音乐的兴起,使得音乐成了某种表达文学的手段,到了瓦格纳手里,音乐与文学的分野在他的新形式「乐剧」里甚至消弭不见了。
这一切都是拥有着古典主义理想的勃拉姆斯无法容忍的,音乐就是音乐,需要遵循自己内在的逻辑,而非是为了达到文学化的诗性与戏剧性的手段。但是古典主义已经走到了极致,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以及室内乐等等体裁,在前人的手中几乎已经穷尽了表现力,这时候势必要开辟新的音乐道路,而勃拉姆斯,这个信仰者古典主义理想的作曲家,依旧行走在那条日渐下降的旧路上,宛若古典主义最后的一抹斜阳。
勃拉姆斯在1890年宣布封笔,或许真是预制到了死神的降临。之后几年中,他的好友和爱人一个个相继离去,其中莫过于他爱恋了一生的克拉拉的死对他的打击最大。克拉拉死后一年,勃拉姆斯也离开了人世,葬在了维也纳中央公墓。这里不仅埋葬着勃拉姆斯,还埋葬着贝多芬和舒伯特(Schubert),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古典主义的辉煌。
时间将生命化作死亡,但却将他们的作品变成永恒。
Brahms: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no 1 in F minor, Op. 120 No 1: I. Allegro Appassionato,Lars Anders Tomter;Leif Ove Andsnes
Brahms: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no 1 in F minor, Op. 120 No 1: II. Andante Un Poco Adagio,Lars Anders Tomter;Leif Ove Andsnes
Brahms: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no 1 in F minor, Op. 120 No 1: III. Allegretto Grazioso,Lars Anders Tomter;Leif Ove Andsnes
Brahms: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no 1 in F minor, Op. 120 No 1: IV. Vivace,Lars Anders Tomter;Leif Ove Ands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