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教师参与教学的李沛,已培养了6届小提琴学生,他认为,乐队学院确实能带给青年乐手们太多东西,“作为老师,我们都说现在的年轻人太幸福了!我们那个时候,都在世界各地学习,你在美国他在欧洲的,但现在的年轻人不用出门,大师们排着队来给他们上门上课,而且甚至不是一对一,是多对一!”
曾就读于新加坡的
中国台湾学生 蓝英捷
除了曲目训练体量大,上海乐队学院还针对职业乐团所需人才,进行了大量的专门室内乐训练,针对性非常强。他说,这样的训练方式“我在亚洲找不到第二个”。
上海乐队学院执行长
何大耿
“可以说,我们已经摸索出了青年乐队人才培养的‘上海模式’,它整体上应该是成功的,我们的毕业生被国内外职业乐团普遍欢迎,是个明证。
5年来,上海乐队学院的毕业生几乎都进了国内外的职业乐团,很多人进去之后都考取了声部首席或者副首席等重要位置,实力惊人。”
03
5周年,整装待发
在上海乐队学院成立之前,国内的职业交响乐团需要做的是“人才引进”,但现在,上海用全球资源培养本土人才,甚至包括罗畅这类海外留学乐手,回国发展也已成趋势——人才培养,已经开始良性循环。
纽约爱乐乐团首席
黄欣
“很开心,在授课过程中,会有相互启发的东西”,“其实说很多学生只注重技术,不理解音乐想表达的内容,这个问题在美国一样存在,我想,未来美国的青年乐队人才培养,也可以参考上海已经成功的经验的。”
柏林爱乐乐团旗下
老牌室内乐团夏隆室内乐团
创始人之一
彼得·里格鲍尔
“上海模式”确实引起了欧美的注意。上个月,柏林爱乐乐团旗下老牌室内乐团夏隆室内乐团创始人之一的彼得·里格鲍尔,就在上海完成了一周的授课后很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虽然每个学院的做法都不大一样,但即使是已经被视为标杆的柏林爱乐卡拉扬乐队学院,“我们也需要常常创新,做可能10年前没做过的事,需要永远对有对课程设置的新主意,考虑各种可能性,做更多的尝试。”
上海乐队学院执行长
何大耿
对纽约爱乐乐团的盛赞,何大耿很谦虚地表示,其实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水平,和欧美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正是有这个差距的存在,才是我们乐队学院存在的必要性。”
上海乐队学院创造的“上海模式”,已经在切切实实影响国内职业乐队人才的培养。何大耿介绍说:“目前我们为中国职业交响乐创造的‘造血模式’——职业乐团和音乐学院的联动,还是国内唯一,但已经有很多地方想要复制了。”据悉,这个模式已经南至广州,西北到兰州,都被广泛借鉴。
“上海模式”甚至影响到了澳大利亚。“墨尔本交响乐团,也特意过来调查了上海乐队学院的建校情况,他们想跟他们那边的音乐学院开始联动。”他说。
在经历了5年的高速成长之后,迈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上海乐队学院提出了“五年之后再出发”的思路。“回顾这5年,我们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它们都是宝贵的财富,比如注重乐队经验的养成等,”
何大耿说,“办学需要有坚持、有创新,第二个五年,我们在坚持这些成功标准的基础上,也将进行更多的探索,比如增加更多的国内乐团的实践,鼓励学生加入到全国各地的乐团,让学生们更了解中国职业乐团的需求,此外,我们还将探索‘联动机构体制’,争取未来能让‘上海模式’更加丰富,让我们的青年演奏员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