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看过一秒钟的超级女生,这个大热全中国的事物对我的全部意义就是四个汉字而已,因为我从不看电视。
我确实意外地注意到了某计生办的大幅招牌上的李宇春(其实是那句“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宣传语加上形象中性的代言人的奇特组合的意义吸引了我),不过那严格来说不属于“超级女生”这一事物的一部分而属于它的众多衍生物之一,所以不算数。
以上案例证明:你能跑,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躲开几乎任何你想躲开的东西——哪怕是象“超级女生”那样能上天入地几乎无所不在的东西。
不过你没法躲开古典音乐,你信不信?
我很奇怪为什么在许多人的眼里古典音乐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因为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古典音乐的海洋里,对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不应该还会产生抗拒感和距离感。有网友对我说起关于“命运”交响曲她只知道前五分钟(她没说是哪一乐章,我估计是第一乐章吧?),然后这似乎就是她脑海里的“古典音乐”的概念了。我没来得及问她其他的问题,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想我会用有力的证据告诉她:其实她不象自己想象中的是个“古典音乐盲”。
请问你是欧美电影迷吗?
你看过电影《现代启示录》吗?
看过,那么祝贺你!你已经听过了史上最长的歌剧《尼泊龙根的指环》中的著名片段;
请问你是日韩动漫迷吗?
你看过大友克洋登峰造极之作《MEMORIES》吗?
看过,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大致了解了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的精华部分;
请问你是忠实的POP迷吗?
那你一定看过那个把Michael Jackson成功地塑造成一个神的《History》的开场音乐短片。
别以为那和画面完美配合的震撼人心的音乐是什么后现代音乐作品,它是如假包换的古典音乐——德国知名音乐家卡尔·奥福最受盛赞的作品《布兰诗歌》。
哪怕你是个只关注电影中的情色部分的好色之徒,你仍然躲不开古典音乐——贝多芬的音乐就曾经权威地,综合地提高了电影《发条橙子》中的情色场面的奇特的未来主义;而帕瓦罗蒂演唱的《我的太阳》曾经被运用于若干色情(注意!不是情色)电影中,显而易见制作人们都认为他的高音C尤其适合用来烘托某种倾盆而泄的高潮时刻。 未
更不用提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孔不入的电台广播;不怀好意的餐厅,商店播放的背景音乐...他们几乎偷盗了从巴洛克时代至今的一切,古典音乐早已坚定地离开了皇家的城堡,在电波中,草地上,甚至音响恶劣的手机铃声中繁荣昌盛起来。
仍然坚持自己从未听过古典音乐吗?
就拿以下这套唱片来说吧,我敢跟你打赌:如果你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你至少听过其中的至少两首以上。如果你是个略微喜爱艺术的人,你应该发现其中有一半左右都是早已库存在你脑海中的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当然,假如有人对任何和文化有关的事物都漠不关心,这场赌局我也输定了——不过我不担心,因为这种人肯定不会是你。
专辑英文名:Greatest Conductors of the Century
专辑中文名:世纪伟大指挥家
唱片公司:DGG
唱片编号:453 254-2
录音制式:ADD/DDD STEREO/MONO
发行时间:1996年
德国DG公司推出的这套双碟版CD,以旗下18位大师级指挥家为主角,包含了147分钟的名曲佳作。其中大部分为交响曲或套曲作品中的经典选段,令人重温上世纪指挥大师们的迷人风采,亦是入门者和收藏家们“一碟走天下”的珍品。
哦,我们都知道许多唱片公司发行过系列古典音乐“入门唱片”,不过这一套不太象。因为其中收录的曲目并非全是最脍炙人口的曲目,即使是在经验丰富的老手,要找到一位熟悉唱片中的所有的曲目的人恐怕也不是太容易(瞧,我刚才说什么来着?),这似乎是旨在展示曾为DG公司录制过唱片的新老指挥大师风采的纪念专辑。
但是奇怪的是这些曲目的选取显得有些过分的“别出心裁”。
除了小克莱伯指挥的《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第一乐章,约胡姆指挥的《布兰诗歌》第一曲这两首作品属于比较公认的名版外,其他作品大多都并非是这位指挥家最拿手或者最被人认可的作品——穆拉文斯基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最后乐章DG公司选择的是单声道版本而不是享有盛誉的1960年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版本;富特文革勒,库贝里克和弗里乔伊的选取作品也都多少让人有些莫名其妙。
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欢乐颂》片断选用伯姆版本则使这套唱片的“版本选择”显得有些异想天开——这大概是我听过的所有数十个贝九版本中的这一片段表现最差的一个。
我个人很不喜欢这种“集锦”唱片。
一位指挥家指挥的一位作曲家的作品集锦可以接受;但许多年代的许多指挥家指挥的许多作曲家的许多作品的集锦就是一种灾难了。这是一套几乎不可能得到大范围认可的唱片,因为每个乐迷心中对具体指挥家的具体作品都有不同的认同程度,所以没有哪家唱片公司可以拿得出一个“权威性”的合辑。所以这套唱片不应该归类为“纪念专辑”而还是应该归类为“傻瓜古典专辑”。站在古典音乐入门者的角度,这样的唱片其实是意义非凡的,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使许多陌生的人名,可怕的音乐术语,陌生的曲名对你而言变得不再令你觉得高不可攀,变得温暖而感性。
每一首曲目(别去管资深乐友们比如“我”怎么想)都可以是打开古典音乐艺术圣殿(哦,我刚才又说什么“草地”来着?)的一扇大门。
【曲目简介】
 CD1
 1.贝多芬:《第五号“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小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贝多芬其实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第五号交响曲作品取下“命运”的标题,不过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说。
小克莱伯的贝五被誉为“最佳版本”,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没有什么争议的话题,不过也有人觉得她虽然令人激动但毫不令人感动,把贝多芬的作品演绎得欢愉雀跃是一种胡闹。
那个人就是我啦——
 2.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加迪纳指挥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
加迪纳指挥的《费加罗的婚礼》广受好评。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轻捷、灵巧,有些乐段听起来巴洛克味道很浓。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3.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花之圆舞曲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小泽征尔指挥的对比度、色彩变化都很鲜明,他指挥的轻古典(比如圆舞曲)我非常赞赏。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另:他有很美丽的太太,女儿和很英俊的儿子。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4.巴赫:《管弦乐组曲》(乐队组曲)第三号 第二乐章 咏叹调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我不知道卡拉扬最拿手的曲目是什么,因为我觉得他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听起来都完全一样。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但卡拉杨的录音的漂亮程度是压倒一切的。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5.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这是一首很流行的轻快作品,许多音乐家把之选为“安可曲”。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6.拉威尔:《波莱罗》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在听到这两张唱片之前,我对这一曲目也是闻所未闻。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不过这显然是一首会让人过耳不忘的曲目。结构虽简单到极点,但在一个简单的构架上不停地做加法是使听众产生好感的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许多很现代的音乐人也爱用,比如Sinead O'Connor,或者Moby。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7.格林卡: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普列特涅夫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普列特涅夫是音乐界的全才。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往往有很多所谓的“全才”,恰恰在各个方面都不能算是精通,但普列特涅夫绝对是例外(真的吗?)。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8.舒曼:第三交响曲《莱茵》第一乐章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朱里尼指挥洛杉矶爱乐乐团)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朱里尼是我比较不喜欢的指挥家之一,因为我不喜欢没有什么锋芒的艺术家,这也是我不喜欢阿巴多的缘故。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在这一曲中朱里尼赋予的清澈、温暖的音色和作品十分协调,所以评论指挥家还是应该因作品而异的。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9.海顿:《第八十八交响曲》第二乐章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富特文革勒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富老在DG公司的经典录音一抓一大把,不知道为什么选了这一首基本无法怎么体现指挥家特色的作品。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10.圣桑:《第三交响曲“管风琴”》终曲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列文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不知道是宿命还是巧合,列文是我“看”得最多的一位指挥家——几乎家中所有的歌剧影碟全部出自他的手笔:从DISNEY的《幻想2000》到欣赏起来象跑马拉松的《指环》。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虽然有些“迫不得已”的成分在里,但我至今也确实未曾见过比他在大都会的《图兰朵》更精彩的演出版本,而他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罗马之松》则是我所听过的所有版本中最让我心仪的一个。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列文的圣桑"管风琴",气势宏大,而且整个乐章结构性一流,层次分明。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11.马勒:《第二号“复活”交响曲》终曲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威斯敏斯特合唱团)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坦诚地说,我很讨厌马勒。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也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作为作曲家的伯恩斯坦。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但时常有人提醒我喜欢这两个人应该是我的一种“责任”,“本能”。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而我十分讨厌这种说法。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CD2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1.比才:歌剧《卡门》斗牛士之歌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郑明勋指挥巴黎巴士底管弦乐团)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卡门》首演前排练时,斗牛士和女主角都讨厌比才原来写的咏叹调,结果命令他重写了十几次,比才不胜其烦,发誓要写一首“垃圾”来对付这两位挑剔的演员。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结果,不朽的《斗牛士之歌》就诞生了。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2.奥尔夫:《布兰诗歌》第一曲
(约胡姆指挥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乐团与合唱团)
这是这套唱片中基本可以肯定没有什么争议的“最佳版本”。 未
使这首作品真正大受欢迎的人恐怕不是什么指挥家,而是Michael Jackson。
毕竟古典乐迷在绝对人数上是无法和全球范围的Michael Jackson的歌迷相提并论的。
 3.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
(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在所有莫扎特交响曲录音当中,卡尔.伯姆(Karl Bohm)是20世纪众多指挥大师中比较公认的“莫扎特专家”。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也有少数人认为是弗里乔伊。
 4.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号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另外一首轻松愉快的作品。
不过这可不是真正的勃拉姆斯——这套唱片中居然有两首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实在令人费解。
 5.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
我不认识这位指挥家,也从未听过他的其他作品。
德彪西的作品我也很陌生,就不予置评了。
 6.斯美塔纳:交响组曲《我的祖国》沃尔塔瓦河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卡拉杨在这套唱片中有三首作品,却都是小品。
我觉得卡拉杨的指挥技巧应该是在歌剧范畴表现得更好一些,斯美塔纳的这一作品的流畅和优美程度不在话下,但和卡拉扬一向比较缺乏表情的演绎不太契合。
 7.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
(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和穆拉文斯基较晚的立体声名版相比,他早期的这一录音显得更加火爆和强劲一些。 未
不少乐友暗暗地(不敢大声说出来的意思)认为这一版本其实要胜过“名版”,不过我觉得“斗志昂扬”和柴可夫斯基风马牛不相及。
 8.斯特劳斯:《阿尔贝斯交响曲》夜晚、日出
(西诺波利指挥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乐团)
这位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跟“圆舞曲之父”以及“圆舞曲之王”的施特劳斯(Straus)一点关系都没有。 未
你可能会对他的另外一部著名作品更感兴趣:根据王尔德的剧作创作的歌剧《莎乐美》——有令人震惊的情节和高度色情的音乐,还有表演脱衣舞的“七重纱舞”(有些古典音乐会上也有表演脱衣舞的,可能只是为了让观众不至于睡着。)。
 9.德沃夏克:《第九号“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库贝里克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还有什么作品比她更优美,更忧伤,更让人绝对的过耳不忘呢?
没有了!
库贝里克指挥的版本很一般!但是没办法。
没关系!音乐本身就很美,再差的演绎出来的结果也还是很美的。
哦!顺便提一下: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 的父亲叫Frantisek Dvorak,是位屠夫(真正的屠夫,杀猪为生的那种,经营Dvorak家族祖传的客栈和肉店)。
 10.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第四乐章《欢乐颂》(片断)(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差极了!!!!!!
 11.巴托克:《管弦乐协奏曲》第五乐章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弗里乔伊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
这一管弦协奏曲充满爆发的张力。
相比起他的许多同行,这位匈牙利指挥家非常成熟,而且非常有个性。他大幅度的变化手法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刚刚开始取得重大效果,死神就从中作梗了。
弗里乔伊是所有这些指挥家中唯一一个英年早逝的。
弗里乔伊生平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指挥的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是至今为止我所听过的最佳的“天鹅之歌”。
在同一场音乐会上他也指挥了另外一首巴托克的作品:《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该怎么听这套唱片】
“听过”和“聆听”不全是一回事情。
象我一位顽固得象牛一样的朋友——他老是强调音乐对他就是背景,永远不会是主角(然后他也承认自己在音乐欣赏方面永远达不到我这样的高度,不知道是褒还是贬),你也可以把它当作背景音乐。尽管人们仍然可以从背景音乐中得到某些东西,但事实是人们正在错过音乐家们所要表达的部分或全部思想和力量。
我讨厌背景音乐,“聆听”应该成为它自己的重点和目的。就象很多人以为“自己睡着的时候听英语单词会有利于背诵单词”的荒谬理论一样,把这套唱片或者任何古典音乐唱片当背景音乐的话你除了听到一些不明意义的声音外基本上什么也不会得到。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试着全神贯注地听一段,你可以会发现自己被一种想象的力量所包围。
很幸运,欣赏古典音乐根本用不着花时间学习,有天才,或者甚至献身于娱乐界。
很简单,坐下来听就是了。
给古典音乐一个机会,你极有可能会从此觉得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世界都在变得更美好。
【至于具体的器材方面】
你可以选用一个优质耳机——但你要仔细选择和仔细调校音量。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因为和流行音乐不同,古典音乐常有巨大的音量变化。一个优质耳机会使最轻微的阳光明媚的独奏显得和真炮声一样清晰而且不会失真,而专供听流行歌曲的耳机会使前者几乎没有声音,而后者可能会使你的耳膜永久性受损。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根据我的经验,一个300元以上的耳机是最保守的选择。
“家庭影院”是更好的选择,虽然它的清晰程度和耳机无法相比,但一种音乐和空间混合后产生的厚重效果是任何天价耳机都望尘莫及的。对一般人来说,购买一套音响系统也顶多只需要花上大概一个月的薪水而已。当然,我们不是在讨论发烧器材,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既没有能力也没有需要,而且我们还可以这样安慰自己:现在最廉价的放大系统,都比卡拉扬等指挥大师们曾经使用过的30年前的“发烧音响”要强上许多倍。一套2500元以上的廉价家庭影院系统可以使大多数人都觉得满意。
至于发烧友们,他们的音响系统的花费是没有边界的——当然,你也可以购买那个“著名的放大器”,它有21磅纯银的线通过显微镜用手缠在变压器上,还有价值25000美元的礼品赠送,包括两只免费的扬声器,共重1060磅,6英尺半高。 未
你只需要付出89200美元(这已经是15年前的行情了。)!
但是,它仍然比不上到现场音乐会上去聆听这套唱片的效果——如果你能让这些早已作古的指挥家们全部从坟墓里跳出来为你演出这些曲目的话。
尽管可能性不大,但最后还是得说:到音乐厅去才是你可以发现所有“高保真”的地方,而且和我现在正在向你推荐这套唱片一样,越多的人和你一起聆听古典音乐,你将得到一种音乐以外的“共同体验”的享受——我想任何跟艺术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这种“享受”的弥足珍贵。
如果你仅有100元人民币,那也不用太失望,你仍然不应该错过古典音乐——从价值80元左右的电脑有源音箱上你仍然能听到大部分的音乐,当然不是高保真的,但基本上音乐家希望你听到的东西你基本上都不会错过。
最后这句话是向跟我一样容易被音乐感动的朋友们说的:
不过如果你一个人对着电脑音箱听着这套唱片中的某一片段,突然有种想跳起来欢呼鼓掌的冲动,那你就跳起来好了(虽然没多大意思)。
不用不好意思,我也常这么干。
 2006.10.15
转自classical.net.cn by CATS, 已得作者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