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的人格气质与风格
玻璃狮
很多爱乐的朋友们可能早就有这样的体会:比如莫扎特的作品你听得很多,有一天听到一部你没听过的莫扎特的作品,也很可能会感觉到:“啊,这准是莫扎特写的!”显然,作曲家们的音乐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特点,形成了所谓的风格。但究竟是什么激励贝多芬奏响了挑战命运的长号大三和弦?是什么使门德尔松召唤出在夏夜轻歌曼舞的精灵?是什么让巴赫能用一个简单的低音伴奏演绎出整整三十个歌德堡变奏?又是什么让肖邦的叙事曲如此的催人泪下?这种种风格中,有时代赋予的标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作曲家的内在心理特质——人格的气质为其打上的烙印。
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国心理学界给出的定义是:“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这一概念与我们日常用语中表示“人身尊严”的人格不同,而是比较接近通俗意义上的“个性”、“性格”。
气质(Temperament)是人格的一个方面,其大致的定义是:气质是表现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发生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持久性等方面的动力性人格特征。欧洲古代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由黄胆汁、血液、粘液、黑胆汁四种体液的运行和混合决定。心理学借用四种体液的名称把人的气质相应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胆汁质气质作曲家的典型是贝多芬和亨德尔。他们的特点是:动作发生迅速,强烈有力,直爽、热情,急躁、粗暴。贝多芬常常向身边的人发怒,亨德尔更是经常动辄咆哮,甚至抓起不听他指挥的女歌手威胁要把她仍出窗外。这种气质反映在音乐风格中,多有慷慨激昂的激情,有崇高的英雄主义情绪,有突发的强音迸发出强烈的感情。这在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九交响乐、亨德尔的《弥赛亚》中体现的最为充分。他们的这些作品,把人类内心深处对于正义、自由的向往和对救赎、献身的崇敬做了最直接、最彻底的宣泄。
多血质气质作曲家的典型是莫扎特和门德尔松。他们的特点是:动作发生迅速,敏捷,灵活,乐观,注意力易转移,多早慧。相应的,他们的音乐风格轻灵、新颖,活泼多变,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中,他们用魔术般的想象力把音乐旋律的无穷变化推向了极致。
粘液质的作曲家另有其特点:他们稳重、沉着、专注、坚韧不拔,有着极大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注意力不易转移。巴赫和勃拉姆斯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他们的乐风也有明显的特点,严肃、凝重、宽厚,充满理性的沉思。从作曲手段上看,其注意力不易转移的特点使得他们更善于运用比较单一的音乐素材来构筑其音乐的大厦。尤其是巴赫,以他的《第三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其基本动机极为简单:一个先下行再上行的音型,仅仅由三个音符构成,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反复模进,最终构成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音响宫殿。同样是这种执着和专注,支持着巴赫用六个月时间在月色下抄写乐谱,步行两个星期去探访名师。从音乐史上看,巴赫和勃拉姆斯的这种“粘着力”,表现在他们钟情于相对“过时”的音乐风格,因而分别成为坚守巴罗克和古典主义最后一块阵地的大师。
抑郁质的特点从它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情绪兴奋性高,体验深刻,多愁善感,羞怯而内向,经常有自卑感。肖邦和柴可夫斯基就属于这种气质类型。他们的作品感情层次十分丰富。肖邦作品的基调——那种淡淡的哀愁,一种纤细但不软弱的思绪,仿佛就是这种气质最好的定义。
我们在探讨气质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气质类型没有好与坏的区别。每种类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出人头地。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克服自身气质的缺点,例如胆汁质的暴躁,多血质的浮躁,粘液质的死板和抑郁质的自卑,去寻找能发挥自身优点的方向。
二,气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是在先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类型基础上,在长期后天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很难彻底改变。
三,气质的分型不是绝对的、泾渭分明的。纯粹属于某种气质类型的绝对典型者是极少的。大多数人兼有两种或三种气质的特点。
四,气质对艺术创作的风格有重大的影响,但不是决定风格的唯一因素。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其人生体验、所受的教育、民族性格都对其风格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一位作曲家也往往能创作风格不同的作品。例如柴可夫斯基,他的第一钢协波澜壮阔,有胆汁质的气势;《胡桃夹子》轻灵活泼,有多血质的多变;而《悲怆交响曲》才最能体现出他创作上抑郁质的基调,这种“基调”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气质决定的。
最后,您也许想知道自己的气质属于哪种类型吧?从心理学上来说,气质通常放到人格中去考察,能够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人格测验来反映。常用的人格测验有埃森克人格问卷(EPQ)和明尼苏达多向人格量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