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菲兹——世纪纪念专集 1901-200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音乐界出现了“年度艺术家”的说法。先是在民间流传,继而成为唱片公司和音乐的商业机构最有力的商业手段。今年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逝世100周年,所以2001年全年被称为“威尔第年”。全球到处举行有关他的纪念活动,各式报道充斥着各个媒体。相比之下,今年诞辰100周年的小提琴巨匠雅沙·海菲兹(Jasha Heifetz)显得冷清了许多。
曾几何时,海菲兹是多么的辉煌。1986年他85岁寿辰,斯特恩、梅纽因、帕尔曼、祖克曼、史耐德汉、金戈尔德、斯塔克、哈流尔等100多位小提琴弦乐演奏大师名家和著名教师纷纷公开发表海菲兹对他们各自的影响的意见。据说当年的学术研讨活动有几十场那么多。权威的弦乐专业杂志”Strad”在1986年第二期几乎用了一整期内容来撰写海菲兹的有关研究文章。Strad这样做不但史无前例,而且后无来者。这期杂志的文章,现在已经成为海菲兹学术论文的典范。
1901年2月2日,海菲兹出生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据说他3岁就开始拉琴,6岁首次公开演出,9岁就可以拉帕格尼尼,10岁左右开始名扬世界。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代小提琴艺术的另一个顶峰,在听过12岁的海菲兹在柏林的独奏会后说了一句震惊世界,也是对后来影响极深的话:“你和我应当怀着愉快的心情用膝盖把琴摔坏。”这是一个大师对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的评价啊!跟着,海菲兹与当时最著名的指挥家尼基什合作,在接着是欧洲的巡回演出。所以当海菲兹在1917年10月28日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美国首演时,几乎当时全美音乐界的大师名流都到场了!他们都想见识一下这个只有16岁,但已经是被誉为代表新一代演奏的名家。而这场音乐会,也被视为旧的小提琴演奏风格的结束,现代小提琴演奏风格的开始。到现在为止,不但没有人可以超过他,而且接近的都没有。还有一个趋势,海菲兹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在很多人眼里,海菲兹开创的是一个新的技巧化的年代。在海菲兹之前,各个小提琴大师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哪怕是二三流的演奏家,有时表现出他们的绝招,都会使人听得如痴如醉。但是,他们在技术和技巧上会存在这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是海菲兹的出现,改变原来一直的观念,把完整的全面的平衡的技术要求摆在演奏很重要的位置,从此技术的规范成为评定演奏的标准之一。可是,要在任何作品、任何情况下都有完整的技术发挥,除了海菲兹之外,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在其他器乐的演奏领域能有这样的境界的也是凤毛麟角的,这简直是个奇迹。表面上,乐谱怎么要求就怎么演奏是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在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状态下,这个问题会变的非常复杂。象巴赫的《恰空舞曲》,作曲家没有留下速度标记,而且实际演奏的时候会有很多细微的速度变化和段落的变化。因此,在不同人的手里,这首作品会有不同的技术处理。海菲兹的演奏每一个发音都充分、饱满、优美,乐曲推进的速度没有丝毫的勉强或拖泥带水,结构的呈现简洁平衡,从而是演奏呈现出大理石教堂般的气魄。你未必会同意他的演绎,但是你不会认为他的技巧有什么漏洞。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人毕竟是人,纵使是大师,在一生中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情况在演奏中出现失误,甚至是演奏失败。但是,在海菲兹的一生里,好象从来没有出现过失败的演奏,小的失误也是极少见到的。因此有人说他是神。这一方面是因为海菲兹极为严格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就是他几乎罕见的技术水平。后来的小提琴教师,没有一个不想教出另一个海菲兹。导致后来,超技主义潮流的泛滥。这是后话了,也不是海菲兹的原意。
就是因为海菲兹的技巧出众,而且他个人对人对己都极为严格,所以很多人都误认为他是“音乐的冷面杀手”。其实,他是把他的感情都投入投入到琴里。甚至他对妻子儿女的感情都不如他对琴。有一句很出名的评论对他的演奏是极为恰当的形容“被冰雪覆盖的火山”。成就他超级大师的因素之一是他把尊重音乐作品的原意放在演奏最首要的位置。其实,这个是不能和他的技巧分开来说的,就是因为他可以真正做到“琴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他才有严格尊重作品的保证。在海菲兹之前,是一个个性化的年代,音乐家的演奏总有自己的印记,不用看,有时哪怕是一两个音,都会知道是谁的演奏。他们在演奏中经常是为了取得某种效果,会根据现场的效果改动作品的某些部分。19世纪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就是最好的例子。海菲兹的演奏就完全不同,他把作品内涵的表达放在首位,演奏是总围绕着这个中心的。从来不会卖弄,刻意表现自我。经常听到:“技巧是手段,音乐才是目的。”其实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海菲兹是其中之一。但终究人不是神,他演奏的巴赫、莫扎特等一些作品,和他的内心激动的本质有一定出入,他最精彩的,还是浪漫派的大型独奏作品。
在海菲兹诞辰100周年,好象没有什么纪念活动,唱片公司也好象没有什么纪念专集出版,只有Naxos历史性录音系列出版了一套7CD的海菲兹纪念专集。里面收集的录音全部是海菲兹在1950年之前的协奏曲作品的录音,集合了30年代EMI、40年代RCA的录音,有:门德尔松、莫扎特第四、五、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维尼亚夫斯基第二、格拉祖洛夫、艾尔加、华尔顿、普罗科菲耶夫第二、格伦伯格、维奥当第四、五的协奏曲,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布拉姆斯的二重协奏曲、圣桑的引子回旋随想曲、萨拉萨第的流浪者之歌、瓦斯曼的卡门幻想曲。
熟悉海菲兹的录音的朋友会知道,这套7CD几乎是收集了海菲兹在他艺术顶峰时期最精彩的协奏曲类的录音。欣赏海菲兹的演奏艺术,不要以为是属于单声道的录音,就是那些艺术价值高,实际欣赏效果差的录音,这是可以欣赏到海菲兹不世奇才的杰作。它们的艺术家价值是不用质疑的。但是,影响欣赏效果,甚至是通过这些录音对海菲兹的评价的,是录音翻制的效果。尤其是海菲兹的发音。一直以来,海菲兹的拿手绝活之一是他天鹅绒似的发音。笔者是深有体会的。很早就听过海菲兹演奏的门德尔松的协奏曲,也就是这套7CD里面的由指挥家beecham指挥皇家爱乐乐团协奏的那个录音。一直觉得演奏效果不错,没有几个人不得上他。可是,海菲兹的速度急速了些,听起来有点赶。还不至于完美。可是,后来我得到了一套由Beecham协会内部发行的特制的LP,里面就有这个录音。听完后,我简直傻了。原来以为对这个录音熟悉得很,没有什么听头了,谁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在LP上,海菲兹的发音美得难以形容,可不会是甜得发腻的那种。原来比较赶的感觉,现在变的是流光逸彩,从容华贵。怎么回事,原来录音翻制对音质的还原对欣赏的感觉有时候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性录音的翻制,到目前为止还是世界性的难题。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和平衡。Naxos深知这点。他们为了把这套录音的翻制做好,特别选择了状态很好的78转唱片作为母带,其状态之佳,未必输于当年录音原来所属的公司的母版。而且,naxos请来了世界顶尖的历史性录音翻制高手Mark Obert-Thorn做总工程师。他不但是一流的录音监制,而且是公认是最懂历史性录音艺术特点的录音师。在naxos的资料里面没有说明,他们实际上是可以最多利用到两套cedar的降噪系统。在历史性录音的翻制中,降噪问题是困难中的困难。噪音降多了,音乐的高频部分少了,音质会变的“木木”的;反之,噪声的水平大就不会被现在的乐迷接受。Cedar系统是有剑桥大学开发的,当时是世界上两套最好的降噪系统之一。然而,cedar在商业的应用比另一套的no noise系统成功多了,所以cedar一统天下。但是,象naxos可以用到两套,是很少见的。
翻制的效果是非常成功的。虽然比状态最好的LP还有不及,但是已经比纪念前出版的海菲兹全集要好,海菲兹的发音已经达到LP的80%-90%,几乎是在CD上听到的最好的海菲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