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以莎士比亚同名戏剧为题材,创作于1869年末到1880年。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作曲家只有29岁),也是他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之一。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的故事。这虽是一出悲剧,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本身却不可悲。他们彼此相爱,大胆追求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力量使他们敢于面对家族的仇恨,敢于向生活中的阻碍挑战。最终的死亡虽是生命的终结,却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
这部悲剧充满人文主义精神,讴歌了人性的自由和人性的发展。对于本身极富革新和创造精神的柴科夫斯基来说,这部悲剧使他感到无比的震撼和特别的亲切。因此柴科夫斯基欣然接受巴拉基列夫的建议,决定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初稿于1869年完成,并于1870年和1880年两次修改定稿。柴科夫斯基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在曲式上采用双奏鸣曲式的布局,但在调性的安排上又有别于传统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
主部主题在b小调上,呈现了紧张的戏剧性主题,疾快的速度、痉挛般的切分节奏、强烈的力度、极不协调的和声等表现手段让人联想到刀光剑影般激烈的械斗和厮杀、那血海深仇的世代积怨。
副部主题是在降D大调上,讲述了温柔而甜蜜的爱情主题,同时也暗示了爱情的悲剧。再现部的副部没有完全回到b小调上,而是回到D大调上作调性附合。
而第二再现部的副部先回到b小调上,但很快进行到它的同主音调B大调上结束,使调性得到了统一。当副部主题在篇末再次响起时,从这个爱情主题仲裁截的碎片已变成泣不成声,凄凉惨淡的音调,男女主人公的逝去注定了爱情彻底毁灭的悲剧结局。
此外,这部作品调性布局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相差半音的调性转换频繁,如引子、呈示部、第一、第二展开部中音乐的调性陈述。这些创作手法也是为了能够充分表现该剧的复杂多变及深刻的悲剧性的需要,同时也表现出作曲家在认识上的广度和批评社会的深度。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这部作品结构宏大,旋律优美。它作为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无论在创作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