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巴赫是西方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他扎根于传统,又超越传统,将复调音乐推向最高峰。巴赫的《英国组曲》(BWV806-811)是为键盘乐曲而创作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围绕巴赫《英国组曲》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内容进行分析,为巴赫音乐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作者闵敏,原载《名作欣赏》 , 2014年第十二期;
乐谱下载
巴赫英国组曲第六首D小调《English Suite No.6 in D Minor BWV811》
巴赫英国组曲第五首E小调《English Suite No.5 in F Minor BWV810》
巴赫英国组曲第四首F大调《English Suite No.4 in F Major BWV809》
巴赫英国组曲第三首G小调《English Suite No.3 in G Minor BWV808》
巴赫英国组曲第二首A小调《English Suite No.2 in A Minor BWV807》
巴赫英国组曲第一首A大调《English Suite No.1 in A Major BWV806》
一、组曲的渊源
古组曲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器乐套曲,原意是依次跟随。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有作曲家为键盘写了以“帕凡”和“加雅”为一对的舞曲音乐。巴赫的同时代作曲家则把它们换成以阿拉曼德、库朗特和萨拉班德为骨干的组合形式。最后,巴赫加上了基格,终于形成了以四种速度和节拍不同而调性统一的舞曲为必备组成部分的舞蹈组曲格式。组曲中的各乐章相对独立。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通常会加入一首或数首具有娱乐性、情趣优雅的舞曲。古组曲的各乐章都是由古二部曲式构成,即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主调性转到属调性(或平行调性),第二部分由属调性或平行调性回到主调性。古组曲中各舞曲间的调性是统一的,速度一般以慢―快―慢―快的方式进行。
德国作曲家巴赫(J・S・Bach)热衷于古组曲这种体裁,他将不同性质的乐曲和一些非舞曲性质的乐曲融合起来,创作了《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帕蒂塔》(又名《德国组曲》),充分展示了古组曲的魅力,也为后来奏鸣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ndras Schiff演奏巴赫英国组曲第二卷,,BWV807
二、《英国组曲》的基本特征
在巴赫的众多组曲中,创作于科腾时代(约1720 ―1722)的六套《英国组曲》(BWV 806 ―811)可能是三套组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中写作年代最早的,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于《英国组曲》沿用了当时英国以前奏曲开始的模式,也因为第一组曲的调性与亨德尔的A大调组曲相同,更由于这部组曲的前奏曲主题与柏塞尔等英国作曲家的主题相同,因而被后人命名为《英国组曲》标题。《英国组曲》遵循了古组曲的统一性和有机性,同时更加突出组曲的音乐性,降低了舞曲的舞蹈性。
在结构规模上,《英国组曲》之前都冠之前奏曲,随后由四个依次出现的舞曲组成,即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在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还有一首或数首其它舞曲,例如布列舞曲、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等。此外,有的舞曲后面还有同一旋律的变奏和装饰性重复,被称为复奏。《英国组曲》较之《法国组曲》规模更大,在数量上,《英国组曲》平均每组有7.6曲,《法国组曲》则只有6.8曲。
在曲式结构上,《英国组曲》的各乐章大多采用古二部曲式写成,即由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通常加以重复,一般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要长很多。在《英国组曲》中,除了古二部曲式,还有一种组合式的三段式,即把两种不同的舞曲连接起来演奏,并重复第一部分。由于不能称为完整的三部曲式,只能作为三段式,例如第二库朗特、第二加沃特、第二布列等。
在和声语言上,各乐章的调性布局几乎相同,第一部分从主调转到属调或平行调性,其间,往往因为转调或叙述方式的变化,通过比较明显的终止分为两个层次。第二部分由属调性或平行调性回到主调性。
在速度上,《英国组曲》各乐章的速度,慢的更慢,快的更快,阿拉曼德一般多为=50-60左右,吉格为=140-150左右,而《法国组曲》同样的乐曲多为=60-70与=90-100。因此,《英国组曲》在风格上给人更典雅的感觉。
从音域上看,《英国组曲》是为拨弦的大键琴而作的,它具有发音短促、注重强弱对比、用更多的波音和颤音等装饰音代替长音的特点。由此可见,巴赫的《英国组曲》以其丰富的织体和复杂的技巧表现了巴赫深刻的音乐内涵。
Andras Schiff演奏巴赫英国组曲第三卷,,BWV808
三、英国组曲的结构内容
要欣赏和演奏巴赫的《英国组曲》,首先就要对其结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
前奏曲(Prelude):六套《英国组曲》的开头都冠以一首前奏曲,这区别于《法国组曲》和《帕蒂塔》。从字面上看,前奏曲应该是表示一种演奏时态的标题。早期的键盘音乐没有独立器乐曲,它们为歌曲服务,多为前奏和间奏,到15世纪,这些前奏逐渐发展为前奏曲。到巴赫时代,前奏曲已有多种形态,早已名不符实。《英国组曲》的前奏曲规模庞大,都由A-B-A三段式结构写出,并充满活力。虽不是舞曲,却是直率欢快的,其乐章写法多样,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节奏自由,不受舞曲限制,展开也较自由,是《英国组曲》富有独立意义和对比意义的重要乐章。在这种以复调织体写成的前奏曲中,巴赫注重器乐化的旋律进行,并模仿齐奏与独奏合奏的效果,例如第二套的前奏曲很像小提琴二重奏的“无穷动”,全曲采用协奏曲式的赋格写法,其中以强劲的节奏律动和动机乐句,构成颇有气势的阳刚之美。前奏曲的音乐性格体现为宏伟、庄严、壮丽。
阿拉曼德(Allemande):起源于德国的舞曲,通常采用4/4拍的舞曲节奏,中庸慢速。以弱拍的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与强拍第一音构成同音反复为特征,随后以流畅的十六分音符为基本节奏,构成主题的旋律,在各声部不时出现,十分自然地突出了阿拉曼德的节奏个性。阿拉曼德的织体样式类似于室内奏鸣曲的织体样式,通常有三个声部,相互模仿而构成以复对位开始的织体,例如第二套和第五套中的阿拉曼德。阿拉曼德用于前奏曲后的第一乐章,音乐性格庄重、高雅、优美。
库朗特(Courante):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17世纪中叶成为巴洛克古组曲的主要乐章之一,有法国和意大利两种风格。巴赫的《英国组曲》都采用法国式库朗特,这是一种以节拍和节奏交错为趣味的舞蹈,中速,节拍多为3/2拍或6/4拍,两种节拍经常相互交换并发生纵向和横向的叠置,例如第一、第二套组曲中的库朗特都能找到这样的片段。虽然库朗特节奏标记为3/2拍,但巴赫在基本节拍的内部又有不同节奏型组合,结束前的3/2拍和1/2的交替十分常见,六首《英国组曲》中几乎每一段落结束前都有这样的变化。在《第一英国组曲》中还用了两个库朗特,通常可以连续演奏并反复,构成三段式结构,一般把第二库朗特的速度演奏得稍慢些。库朗特速度适中或稍快,音乐性格活跃、轻巧、欢畅。
萨拉班德(Sarabande):起源于西班牙的一种慢速三拍子舞曲。除了第六组曲的萨拉班德采用3/2拍子,其余《英国组曲》的萨拉班德全部采用3/4拍。萨拉班德是一种没有弱拍的三拍子音乐,用加装饰音或和弦的方式强调第二拍,让第二拍有较长的时值,给人一种沉重感。它的起源与宗教相关,后来用于教会葬礼仪式中,音乐性格悲哀、凝重、庄严。例如第三套的萨拉班德,它的首句线条一直往下坠,骨干音又是一个暗淡的减七和弦组成,随着音区越来越低,忧郁的情绪越来越浓,让乐曲升华为深刻的宗教悲剧性情感。巴赫的萨拉班德具有主调音乐的性质,旋律性非常强,其它声部处理比较简单,因此,装饰音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二、三、六《英国组曲》中都有精彩的例子。萨拉班德所形成的主调风格与其他舞曲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结构上看,它处于《英国组曲》的中心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段落。
基格(Gigue):一种流行于英国乡村的活泼的舞曲,通常为复二拍子或三拍子。它的三拍子和三连音在急速的进行中形成一种不间断的运动,再加上其特有的附点节奏,使音乐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英国组曲》的基格舞曲有法国和意大利两种不同风格:法式基格采用复三拍(6/8拍或6/4拍),除第二组曲的基格外,其它的基格舞曲都是法国式的,为二部曲式。第一部分开头常采用赋格形式,各声部逐一进入,第二部分则以前段旋律的倒影出现。第二组曲的基格是意大利式的,节拍为6/8拍,速度较快,自由织体。基格是《英国组曲》的末乐章,使整个组曲在热闹、奔放、豪爽的气氛中结束。
前奏曲加上以上四种舞曲是《英国组曲》必备的骨干。在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还插入了布列舞曲(Bourree)、小步舞曲(Minuet)、加沃特舞曲(Gavotte)等类型的舞曲,甚至还有第二布列、第二加沃特等舞曲。布列舞曲爽朗活泼,以自由织体形式处理;小步舞曲是一种三拍子舞曲,风格高贵典雅;加沃特舞曲是一种中速四拍子的舞曲,小巧可爱;帕斯比耶舞曲是小步舞曲的快速版,四小节一个乐句,属活泼的三拍子舞曲。作为中段的第二布列、第二加沃特等舞曲,它们的速度处理得稍慢,与其第一舞曲形成对比。
众所周知,巴赫时代的古钢琴完全不同于今天的钢琴,需要建立在与现代钢琴不同基础上的技巧去弹奏,需要不同的思想、结构和音响观念去弹奏,才能体现和传达巴赫的精神和形式。因此,要演奏巴赫的《英国组曲》,需要认真研究乐谱,以原版为基础,参考尽可能多的版本(包括乐谱版本和音响版本),通过各种渠道更深刻地理解巴赫的音乐。作为巴洛克组曲代表作之一的《英国组曲》,巴赫的创作在技巧上和音乐的内涵上都使组曲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达到顶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