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付出
她叫邓安雯,6岁的她在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班的考试中演奏了著名作曲家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让评审惊艳,并被这所世界著名音乐艺术学院录取,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学生。
那6岁的安雯每天练多久呢?她妈妈说,安雯3岁时开始正规的钢琴训练,每天练琴3小时,放假的时候每天则练5小时。我们来粗略算一下,一年大约52周,周六日加起来约100天,还不算额外的节假日,那么100×5+265×3=1295小时,一年就是将近1300小时的练琴时间,3岁学琴,三年时间就是3900小时,那么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天赋与普通才能
她的爸爸妈妈都不是音乐专业,却在孩子学琴的路上付出了很多,带孩子上课,听音乐会,大师课,音乐素养学习等等…天赋,其实是每天赋予它怎样的养分,陪伴欣赏,她就自然而然成长起来了!
所以,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天才。被夸大为神童的孩子的才能,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应该被理解为普通的才能,因
为这种才能完全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获得。不要让“天才”“神童”,抹灭了她背后的努力!所谓天赋,也许只决定了最初的高度,却永远无法阻挡你努力的程度。
努力到极致,一切皆有可能
起先,我晚饭后练琴会到七点,后来延到八点,后来又到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公寓楼的墙壁很薄,四周的邻居。甚至隔壁门楼的邻居,开始抱怨了!
“吵死人了!”
“你再不停下来,我要打断你的手!”
父亲平静的回答:
“我会叫警察!别理他们继续练琴!”
——摘自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原文
在广州演出的郎朗例行和琴童和公众对话,有小朋友发出这样的疑问:
小朋友:我弹一个半小时就会疯掉,你怎么弹八九个小时都不烦呢,怎样维持自己的兴趣呢?
郎朗:多练就有兴趣了,你这一个半小时弹什么?
小朋友:弹四首曲子
郎朗:如果只弹音阶我可以理解你的烦躁。但我小时候弹一个半小时手还没有练热呢。多练习就有兴趣了。
郎朗还表示:非常希望小朋友进剧场听古典音乐,但也不能强求。最重要的是参与,享受其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要在意听不听得懂,你就硬听,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听久了就能明白了,感觉就出来了。我就可以去想象,去和诗人、作曲家对谈了。音乐跟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比如我练琴的时候我妈在看电视剧,但在唱她喜欢的那些电视剧的歌曲时,她却唱成了肖邦的旋律。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
压力因人而异
郎朗的恩师,格拉夫曼,就说过:学琴练琴,“有一定的压力和约束是好的,但很多情况下要因人而异。严厉的教育方式对郎朗是适合的,因为他有天分,而且喜欢弹琴。”
格拉夫曼自己也算个虎爸管教下学琴的大师。他4岁时开始学琴。“七八岁的时候,父亲也经常督促我练琴。比如规定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练琴,3∶05的时候,父亲就会催促我说‘你该练琴了’。”
教育,一定是有学习者要去适应,从而感觉苦的部分的。轻易放弃,你或许失去的是一个郎朗。郎朗自己说过:“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丁点天才就可以扩展成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