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按】
这是我的同事李妍老师根据自己的《李凭箜篌引》课堂写下的一篇教学札记。这是一堂严谨而有趣的课堂。李老师的考证是严谨的,但更重要的是,她的学生的绘画作品超越了绘画水平的评价,脑洞大开,进入了想象的广袤空间。
一曲箜篌,浮生悲欢
——李凭箜篌引教学札记
重庆市第一中学 李妍
一、一段穿越千年的乐声
1、开幕
请你为李凭的箜篌演奏会设计一张海报,你认为画面上会有什么呢?
演奏者:李凭
乐器:箜篌(吴丝蜀桐)
时间:高秋
地点:中国
诗前四句中的两句“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 这里需要赏析的是“吴丝蜀桐”四字,因为丝之精者出自吴地,而蜀中桐木宜为琴身”,所以诗人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借箜篌构造精良,来突出音乐的高雅。
2、嘉宾
参加这场演奏会的还有哪些听众,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感受怎样,就这些听众而言,你最喜欢哪一个: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2)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皎洁的面庞也起了愁容。
(3)紫皇,天神紫皇,天上最尊贵的神。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作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日伐桂。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空山中凝聚着,低垂着,不肯流走。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这里面有两个小问题,一是学生容易把“昆山玉”“凤凰”“芙蓉”和“香兰”划到听众中去。)
可以点出此处四个意象其实是用来比喻李凭箜篌的声音,前面可以分别加上一个“如”或“像”字,说李凭 箜篌声如“昆山玉碎”如“凤凰叫”如“芙蓉泣露”如“香兰笑”,一如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洞箫声一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两句是典型的正面描写。“昆山句”以声写声,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
“芙蓉句”以形写声,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声音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可谓形神兼备。而其余的则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3、你认为曲子最动人心魄的乐章出现在哪里?
(1)“空山凝云颓不流”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仿佛在俯首谛听。这里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列子汤问》有云:“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老鱼跳波瘦蛟舞”,这里的“老”“瘦”,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得极生动。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3)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此时曲已终而意犹未尽,听众依然沉浸在那余音绕梁的意韵里。
这里所用艺术手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唤醒旧知,学生熟悉的文本中有关侧面描写的经典段落还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二、一份直抵灵魂的共情
关于诗人李贺想要在此首诗中传达的情感,因为诗人没有直接言说,一切都只能从诗中“捕风捉影”了。一是关于音乐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二是整首诗的给人的印象和感觉,或言之是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冷暖色调;三是从吴刚的角度来解读诗人的困境;四是从李凭的视角来对照诗人的命运。
1、音乐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整体是悲愁的,而听众恰恰是这样的情感所打动、吸引。
这主要是从“江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中表现出来的,关于“凤凰叫,诗人使用那个几乎丝毫没有诗意的“叫”字。古典诗词中诗人通常用透着一种典雅的“鸣”来指称凤凰的鸣叫以与人们心目中凤凰高贵雍容相配。而这里诗人却选用了这样一个口语化的斩截而短促的入声音……正是这样一个入声音让我们似乎可以听到箜篌在高亢凄厉处的响遏行云。--王先霈、王耀辉主编《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3页。
2、从整首诗来看《李凭箜篌引》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这可以从“冷光”“寒兔”可以看出。而且诗歌还通过“啼”“愁”“碎”“泣”“破”“湿”等表示消极情感的语汇来渲染乐曲悲伤清冷的情调,因此,诗中的境界虽然绚烂,却充满寒意。正如近人罗根泽对李贺的评价:“冷如秋霜,艳如桃李。”(《乐府文学史》)此处还可以结合一段评论来看:
从美学上讲,寒冷与孤独是相生关系,以寒冷表现艺术家孤独之心态,在中国艺术史上最为常见。凄清寒冷为孤独心态的表现提供了一种氛围,而孤独之心态的表现又加重了荒寒的色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凄寒本身就是孤独者典型的情绪体验,诗中的凄寒就是为了显现这种体验。寒冷本是一种感觉,感觉和心理相通。从李贺的人生感受来看,寒正好与他的心理感受相通。在理想幻灭中,为倾吐自己内心的凄苦与哀愁,李贺在诗中营造了一种寒气逼人的氛围,在这种寒的意境中进行创作,于是也便形成了以寒为美的诗作风格。《李凭箜篌引》:“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中描写仙境月宫是寒的。--孟陶宁《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审美分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从吴刚的角度来解读诗人的困境。
除了自然的景物“空山凝云”,面目模糊不清的“紫皇”“十二门”的百姓;除了神话传说中的“素女”“神妪”,还有动物“老鱼”“瘦蛟”“寒兔”而外,吴刚可以说是《李凭箜篌引》这首诗中非常特别也有重要的形象。关于吴刚,最有名的就是他的月中伐桂的故事了:“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
这是一个典型的西西弗斯的故事,相传西西弗斯被罚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除了西西弗斯,吴刚的故事还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古希腊悲剧人物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是他无法逃脱的命运。
那么我们再来看诗人李贺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困境和命运:
据《新唐书·列传·李贺》载:“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变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据传,李贺18岁时,在赴京都长安赶考的途中来到洛阳,拜谒已名满天下的国子博士韩愈。天色已晚,韩愈刚刚送走客人,已感疲倦,准备上床休息,于是一边解衣带,一边漫不经心地阅览李贺送来的诗作,当读到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时,急忙把已解开的衣带重新系上,让人把李贺请进客厅,当面称赞李贺:“天才,天才!果然名不虚传!”在韩愈的褒奖下,李贺的诗名很快传遍天下。
元和五年(810),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成绩优异,被荐应进士举。他于当年冬赴长安,准备参加次年二月的考试。这时的诗人遭到了一些“争名者”的攻击,他们借口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诬称“晋”和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李贺必须避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为此,韩愈专门写了一篇《讳辨》为之辩护,对所谓的“避讳”进行了有力反击:“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然而李贺终未能参加考试,抑郁愤懑,期盼成空,抱恨含屈,英年早逝。就所谓“避父讳”这件事,如今,我们当然无从考证李贺当时内心的矛盾与苦痛,但于李贺而言绝对是一个困境或言一种无法逃脱的命运。这种困境和命运在诗中借由吴刚传递出来。那么,我们尚须追问的是,陷入困境的吴刚或言李贺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是什么,他为何会为李凭的箜篌之音所吸引打动,以致“倚桂树”而“不眠”。
4、李贺与李凭:
诗人李贺,字长吉。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皇室的裔孙,他的家世一直可以追溯到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感情倾向自觉地与唐王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常以“唐诸王孙”、“皇孙”和“宗孙”自称,而且诗人也很得意于夸扬自己的才气和身价,“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皇孙请曹植”(《许公子郑姬歌》),他认为只有曹植才能和自己这位贵公子诗人等同起来。而现实中的诗人却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悲愁多病,抑郁苦闷。而善弹箜篌的梨园弟子李凭却凭借自己的才艺而名噪一时身份倍增,正所谓“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诗人李贺通过李凭的在现实中获得的成功和尊崇来传递出自己内心的渴望。正如他在《南园》诗中所写: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
诚然,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开篇曾经如是慨叹。但音乐家李凭总算遇到了李贺这样的“知音”,诗人不但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乐转化为诗歌的神笔,这不能不说是李凭的幸运。然而,李贺读懂了李凭,何人来懂李贺呢?这里面有一个细节不能不提,就是真正听懂“李凭箜篌引”并有所感怀的“听众”,要么是大自然的清风流云,要么是神话中的动物和仙人,他们空灵飘渺,不食人间烟火。或许可以推知,于现实中真正能够欣赏李凭技艺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够赏识李贺的人一样稀少吧?或许可以这样说,李贺借李凭的琴音所表现的则是一种“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苦闷。既然现实中无人体察李贺的情思,那么面对着苍穹,诗人只能用诗歌用音乐来“问天,问地,问自己”。所以,我终于知道曲中人散的寂寞诗歌既借“吴质”的困境与命运来传达诗人自己坎坷多难的人生感慨,也借李凭和她的音乐来承载自己渴求理解渴望重用的人生愿望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