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大连市歌舞团林吉良、于智昭试制成功了五弦中音柳琴。这种柳琴外型吸取了琵琶的某些特点,背板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腹腔向上扩展并在其间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面板由三块桐木结合而成,在材质、纹理及厚度上使之合理分布,音孔也改变了原来的形状,并取消了音窗,音品嵌在与面板分离的指板上,从而增强了面板的振动。五条琴弦分别定为A、d、a、d1、a1音,使用拨片弹奏。发音灵敏、宏亮,高、中音区和高音柳琴音色相似,并略带琵琶韵味。目前,此种琴已用于独奏及合奏,它不仅有着较好的独奏效果,在乐队合奏中,也能起到连接柳琴和琵琶声部的桥梁作用。
1980年前后,山东艺术学院的柳琴演奏硕士生导师常立玉教授在常年的教学实践中,设想并成功研制了七弦柳琴。七弦柳琴是在四弦柳琴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外形比四弦柳琴略大,由于是七根弦,故采用了双槽七轴,将七个弦轴分别装在两具槽内,有四个轴和原来的柳琴看上去没有什么两样,其余的三个小轴采用吉他轴,这样既能装下七个轴,从外观上看又和原来的四弦琴轴一样美观。为使发音保持平衡,因弦多了必须适当加大原来的琴体,又适当缩减了琴体的厚度,又对原来的共鸣腔体加以改造,这样保持了四弦柳琴清脆明亮的高音音色不变。为防止七条弦挤在一起无法演奏,故加宽了山口,使弦距在0.6—0.7厘米,为摆开七条弦,又加长了四弦柳琴的单梯形码,将单梯形码改为双梯形码,同时又将四弦柳琴栓弦的微调宽度加宽以适合七弦。七弦柳琴的定弦不是以扩大音域为目的,而是在原来的定弦基础上采用双向定弦的方法,使其产生丰富的琶音效果,其定弦为d2 g1 d1 g d1 g1d2 。这种双向式的定弦,就是说它向外(右)向里(左)连起来都是一个悦耳的琶音。这种柳琴保留了原来的四弦柳琴的特点,增大了音量。丰富了表现力,并且使低音的音色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演奏中奏出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琶音效果是七弦柳琴在演奏中的优势与特点。另外,它增加了三条弦,可在同一音高的弦上,既做旋律,又做伴奏,四弦柳琴上的演奏技巧在七弦柳琴上可得以充分的发挥。(9)
香港中乐团的柳琴首席演奏家阮仕春制作了双共鸣箱柳琴系列(高、中、次中音三种规格),并为此获得1992年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双共鸣箱柳琴的制作材料与一般四弦高音柳琴相同,背板用硬木,以红木、紫檀木、花梨木为主,面板用软木,一般以梧桐木为主。从外观上看,双共鸣箱柳琴比一般柳琴厚,背板上有一个音窗。这样可以让演奏者比较清楚地听到自己所演奏的声音。其原理在于:琴的面板主要提供振动,背板则主要提供反射,柳琴基本发声的方式,是由琴码将弦震传送到面板,经面板震动共鸣箱内的空气使声波向内传送。声波碰到背板产生反射在共鸣箱内,使声波产生驻波的现象,藉以放大音量,而后从音窗传出。双共鸣箱柳琴的内部结构与传统柳琴最大的差异就是在共鸣箱内多了一层以软木制作的隔板。它的功能在于借由音柱传震的作用,使得第二层面板,亦能产生声波的作用,但也同时提供反射,产生类似小提琴发声的效果。双共鸣箱柳琴的功能在于既可以加大柳琴的音量,又可以提供不同音高产生驻波的空间,使得各音区的发声得以平均,使音色更具美感。这种双共鸣箱柳琴因产量不高,价格昂贵,故使用不很广泛,目前台北市乐团、实验乐团已采用双共鸣箱柳琴,台北柳琴室内乐团可能是全世界双共鸣箱柳琴集中密度最高的团体。
五弦中音柳琴、七弦柳琴、双共鸣箱柳琴的使用不如四弦柳琴那样广泛,但同样是音乐工作者多年演奏与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呕心沥血的结晶,为柳琴进一步的发展做出了尝试与贡献。在二百余年的柳琴发展史中,柳琴出现了原始二弦柳琴、三弦柳琴、四弦柳琴、五弦中音柳琴、七弦柳琴、双共鸣箱柳琴等多种形制,它们成功的改革丰富了柳琴音乐艺术,拓展了柳琴发展空间。柳琴艺术这朵民族艺苑奇葩,定会一枝独秀地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为弘扬我国民族艺术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