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网上买了两本旧书,是杨绛先生译的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杨绛的译作沉静超然,又带着一丝诙谐。
文中有提到主人公带着太子去风月场喝酒,中间有这样一段……
出于习惯,我对里面的乐器词汇格外注意。
里面提到加德丽娜弹奏的琵琶,这件乐器是我们常说的琵琶吗?
关于琵琶的起源,汉语文献常常说琵琶自汉代传入中国,并引用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说琵琶是以这种乐器的技法命了名——其实这是刘熙的附会,“琵琶”是个外来语,音译了它在波斯的祖先,“بربط”(乌德琴)。
“بربط”(乌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中亚的大夏地区,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两河流域,一种脖子更长的拨弦乐器,它在古典时代也流传到了希腊,被称为“Pandura”(πανδοῦρα),至今仍流行于爱琴海沿岸。
乌德琴
吉尔·布拉斯的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时,我猜想在那时欧洲最最风靡的家庭独奏乐器是Lute(鲁特),它也深受贵族们的喜爱,成为了欧洲宫池中最流行的乐器。
那么,为什么杨绛先生要将这件乐器翻译为“琵琶”呢?
而且这件乐器长得跟下面要讲到的鲁特琴非常相似。
其实“Lute”一般这个词主要指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在欧洲使用的一类古乐器的总称,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最风靡的家庭独奏乐器。
另外在广义的乐器分类中,把类似的乐器统称为"琉特属",此时就不限于年代国别,因此吉他,以及下面提到的维卫拉琴、中国琵琶、日本琵琶等都可以包括在内,杨绛之所以这样翻译应该是想让国人理解更容易一些,毕竟这些乐器都是“一家人”嘛!
琵琶?吉他?乌德?
那么,《 吉尔·布拉斯》中提到的乐器“琵琶”到底是“琉特属”中的哪一种呢?
猜想一:鲁特琴
鲁特琴轻巧、方便携带,比键盘乐器便宜,用途广,可用来弹奏舞曲,流行的旋律,甚至复音的声乐曲,伴奏歌曲。
图为鲁特琴
鲁特琴最令人着迷的是其银铃般的音色,六弦组的设计,非常类似现代的吉他,但声音却相当不一样,低张力的羊肠弦加上梨型音箱特殊的共鸣,造就出无比丰富细致的音响,是吉他所无法取代的。
天文学家伽利略与Lute也有着奇妙的联系。伽利略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鲁特琴演奏者,伽利略自己也弹得一手好琴,他是鲁特琴专业家庭的业余琴手。
鲁特琴演奏
猜想二:Vihuela(维卫拉琴)
16世纪中期时,西班牙的一些优秀的作曲家喜爱演奏另一种“鲁特琴”,那就是Vihuela(维卫拉琴),简单的说就是吉他形状的鲁特琴,关于为什么在鲁特琴流行全欧时,西班牙却独钟Vihuela(维卫拉琴)众说纷纭,不过应与其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有关。
vihuela维卫拉琴
维卫拉琴与鲁特琴
猜想三:吉他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处于国力鼎盛、文化繁荣的“黄金年代”,除了鲁特琴和维卫拉琴,吉他在当时也是非常流行。
不过,当时这些弹拨乐器主要还是担当人声的伴奏,作为独奏乐器还相对比较少见。
据说,西班牙天才诗人特约斯比内尔(VicenteEspinsl,1500-1624年),在四弦吉他的高音部加上第五弦,周游各国,反响强烈。
从此,五复弦吉他就被称为西班牙吉他,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和创作曲目。直至18世纪,才废除了5组复弦而代之以单弦,使其音色更为清澈。
继之有人在低声部又加上1根E弦,扩大了吉他的音域,奠定了现代吉他的原型。此外,琴体逐渐加大,面板下的音柱改为扇形排列,增强了琴体共鸣性能和音量。
古典吉他演奏不管书中描述的是鲁特琴、维卫拉琴,还是吉他,它们都来自同一个家族,且拥有着柔和、温润、细腻的音色,琴声在演奏者的指间流淌出来,自然、顺畅、恬适。想必书中曼妙的女子轻弹着乐器曼声歌唱,一定是美妙至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