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关于琵琶声的描写,我们既可以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见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悦耳,又可以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心有所感“拨动心弦,感人至深,声声入耳,令人陶醉”的动听。
演变史
起初从秦朝开始流传。乐器形圆,有长柄。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南北朝时期改制革新。古代琵琶大家们,兼收并蓄,将西域乐器与琵琶相结合,改制成新式琵琶,改横抱式为竖抱式,改拨子拨奏为右手五指弹奏。
北齐到唐代是文化巅峰。这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曹氏家族兴起。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流派
无
锡
派
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
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两派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中国最早印行的有指法记载的琵琶谱。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平
湖
派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编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武曲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浦
东
派
浦东派又称浦乐派,传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师承相传。浦东派琵琶的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
崇
明
派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
上
海
派
上海派也叫汪派,是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中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三次高潮。汪氏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