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无疑是最能够象征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抒情写意,士大夫人格、情操的存在。在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源源不断地产生过大量的琴曲、琴谱和丰富的琴学专著。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因此出现了五十六个民族。天南海北间的地方差异也是多种多样。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的乐器,古琴在传播到不同的区域时都会进行或大或小的调整。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较少,因此每个地区的古琴音乐都保留了地方特点,并有一群人将其传承下去,也就是后来的琴派。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风格彼此不同,甚至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有可能产生差别。琴友如果听过很多琴家的演奏,那么也会发现不同的琴家对于同一曲目的演绎也会不同,而带有个人的风格。
关于琴派最早的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唐朝。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
+
World Football Day
清人王坦也在《琴旨支派辩异》篇中指出:“中州派高古端严,宽宏苍老。浙派清和善俗。金陵派参序有节,抑扬有纪。虞山派清微淡远。”到了现代,古琴界相继形成了“浙派”、“中州”、“虞山”、“广陵”、“浦城”、“泛川”、“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浙派流畅清和;虞山派清微淡远、中正广和;广陵派中正、跌宕、自由、悠远;浦城派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川派峻急奔放,气势宏伟;九嶷派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诸城派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梅庵派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岭南派清和淡雅。也正是不同琴派间的独特风格构成了古琴界的“花团锦簇”。
除了上文提到的地域因素,琴派的形成还与师承影响、传谱不同有关。
1、师承影响
指的是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琴学造诣,独树一帜的音乐审美得到大众的仰慕,有大批的琴人自愿跟随他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同一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01
2、传谱不同
由于流传历史过于长久,有部分琴谱在传承过程中遗失。现存的古琴谱有150多部,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自古以来的琴家大多根据琴谱进行学习,不同的琴家会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其中,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就更容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到了现代,通讯技术日渐发达、交通的便利和文字音像资料的发展都给予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现代的琴人能够更便利地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琴派之间,相比古代,更能得到交流、融合并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