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 | 关于制琴
古琴制作的历史极为悠久,古人制作的许多古琴,因其造型美观、音色优美,从而成为历代文人争相收藏的艺术珍品。那么,传世古琴是怎样制造的呢?
在历代相关古琴的文献中,均有大量关于古琴制作的论述。总的说来,制作一张完整的古琴,大致要经过选材、烘干、制作槽腹、髹漆、退光、缀徽、上弦这几个步骤。本期「艺术审美」栏目将为大家介绍制作古琴的几个基本步骤,以便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眼前的每张古琴。
一、选材
古琴音色的好坏,和选用的木材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唐朝制琴世家雷氏曾总结:「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足见其对选材的重视。古琴的制作,原则上必须以桐木为面,梓木为底,但是桐梓虽然很多,适合做琴的却并不多。因此,不能认为桐面梓底的琴,就是佳器。必须合乎所需的条件,方为上选。
制琴面板用桐木,应选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的良品。另外,桐木以时间越久越好,年代久其木液已尽,音色更为松透;其次,梓木也最好在百年以上,年代越久越好。锯开用指甲去掐,坚不可入的才行。
有好的琴材之后,还要经过处理。古人多以燻曝的方法,即先将桐梓浸入水中,再取出悬挂灶上活用风吹日晒,待其木液尽干。现代古木难求,斫琴家大都用新木,然后用机器烘干处理后制琴。
二、制琴
由于琴的内部构造是由上、下底板合成的一个共鸣箱。因此,要制成一张适于演奏、音色不错的琴,处理好外在勤勉的弧度与琴体内部的槽腹结构之间的关系就相当重要了。一般说来,琴面的弧度、岳山和龙龈的高度,不仅会影响古琴的音色,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古琴演奏时的手感。
在这里,历来有「前一指,后一纸」的说法,即岳山的高度不能高于一指,龙龈的高度只有一纸。因此,制琴时掌握好岳山和龙龈的高度非常重要,若过高演奏时会觉得抗指,过低琴面会出现拍弦的声音。关于这一点,巫娜老师在之前的现场教学中曾提到过。
三、髹漆
历代斫琴家在古琴髹漆工艺上,也有不同的创造。古琴的漆胎大都用传统的生漆与鹿角霜合成,也有用八宝灰、瓷粉或瓦灰与生漆合成的。鹿角霜是一种中药成分,与生漆拌和以后上于琴体表面,质地坚固、不易磨损,时间越久,琴的音色越透。八宝灰胎是用金、银、珍珠母、孔雀石等数种珍贵宝石粉掺于鹿角霜中与生漆合成,其质地最为坚固,弥为珍贵。
古人制琴,一般要上漆胎数次。第一次漆灰粗而薄,待其干后用粗石略磨。第二次用中灰稍厚,等干以后再磨。第三次则用细的漆灰,平匀候干,用水磨之。第四次补平,再用水磨之。不平之处再填漆,直至琴面平整无刹音方可。上好琴胎以后,再髹表漆。
以上工序完成以后,便可上琴徽、弦、轸等配件。作为历代文人的雅玩,古琴的轸、徽、雁足等配件的制作与用料也颇为考究。制作琴徽最常用的材料是蚌壳,较贵重的用黄金、翡翠或者白玉。雁足和琴轸一般要用质地比较坚硬的木料,如红木、紫檀,也有用玉、牛角等制成的。
可见制作一张古琴,颇费心力。并且一张古琴制成之后,往往要经过古琴家不断地弹奏,其音色才会越来越好。因此,古琴从无到有,从制作到弹奏,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最终落到人和琴的关系上,才能施展出古琴最大的魅力。
图片:清·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
虽然古代传世的古琴寥寥可数,但是如今的斫琴家们依然承袭着传统,将最好的工艺呈现在一张张琴上。巫娜老师非常欣赏的赵铠老师和王可逊老师的琴,也具有收藏价值,也可传世。在这个跨越几千年的乐器中,我们因琴便能和过往、当下和未来进行深刻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