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传承至今已经二百年历史了,然而京剧界有“四大祖师”之称,恐怕这四位有人不了解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
陈德霖
陈德霖著名的京剧大师,旦角陈派创始人,被称为“青衣泰斗”。
1873年12岁时,入恭王府全福班学昆旦,艺名陈金翠。不久,全福班解散,陈德霖又入四箴堂(即三庆班)科班,改艺名陈德霖。学习刀马旦,又从朱莲芬学习昆曲。1880年19岁时,出科,又从田宝琳学京剧青衣,同时搭三庆班演出。光绪十三年(1887)三庆班解散。独立组织"承平班"后易名福寿班。1890年,以民籍学生身份进入升平署当差。一生辅佐杨小楼、谭鑫培、卢胜奎、黄润甫、刘赶三、王楞仙、俞菊笙、孙菊仙、刘鸿升、梅兰芳、余叔岩、高庆奎等名家,所演各种角色均精彩生色,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他进宫后,体验慈禧太后的举止,运用于表演中,创造了《雁门关》萧太后的形象,得到了慈禧的赏识。《昭代萧韶》原是昆腔,慈禧想把它改为皮簧,就请陈德霖帮助安排场子,改编词句,安上唱腔。经过排演,慈禧看了很高兴。后来各王府演戏都请陈德霖代为办理。
陈德霖的唱法属于老青衣唱法,这一点和王瑶卿不同,王瑶卿唱的属于“花衫”,后辈中尚小云先生走的就是陈德霖的老青衣路线。
陈德霖嗓音清朗圆润,高亮娇脆、刚强清越、委婉,非常悦耳动听,直至晚年仍保持着优美的音色和充沛的气力。他吐字讲究,发音准确,因幼时曾习昆旦和京剧武旦,身段、武功都很熟练。
龚云甫
龚云甫(1862—1932)近代京剧演员。名瑗,一说名世祥,北京人。早年业玉器行工人,因爱好京剧由票友加入四喜班拜孙菊仙为师,先演老生;后又拜熊连喜为师,改演老旦。唱腔新颖,做功细腻,富于创造。1900年后成名。能以老旦唱大轴,创过去未有之先例。主要作品有《行路训子》、《钓金龟》、《徐母骂曹》、《断太后》、《打龙袍》等是他经常上演的剧目。自他开始,老旦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改变了郝兰田、谭志道时期老旦兼演老生和丑的规定,使老旦的唱腔、念白和身段逐渐规范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宗其艺者有赵静尘(卧云居士)、文亮臣、李多奎等。
龚云甫是著名的京剧大师,老旦龚派创始人,曾受教于熊连喜。
龚云甫的嗓音沙脆清苍,富“脑后音”,脑后音能唱出清苍的韵味,是很难的。而他独能以清苍、圆润胜,可见其天赋的优越及功力的深厚。
钱金福
钱金福,男,昆曲正旦,后改架子花脸。字绍卿,堂号“维新堂”,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生人。为“日新堂”殷采芝弟子,是道光、咸丰、同治时的著名昆曲正旦。有三子二女,长子钱宝莲,工花旦;次子钱宝奎、三子钱双莲均工净行;长女适武旦朱小元,次女适其弟子石双贵。
他功底深厚扎实,功架稳练,尤其擅长“把子功”,自成一派。身段、台步有许多独到之处,把子功堪称一绝,舞台形象十分漂亮。对脸谱有深入的研究,构画能体现人物性格。虽嗓音条件不善唱,但白口刚劲有力,武净戏极出色,架子花脸戏亦其所长。
他功底深厚扎实,功架稳练,尤其擅长“把子功”,自成一派。身段、台步有许多独到之处,把子功堪称一绝,舞台形象十分漂亮。对脸谱有深入的研究,构画能体现人物性格。虽嗓音条件不善唱,但白口刚劲有力,武净戏极出色,架子花脸戏亦其所长。
人曾说京剧的武功和舞蹈姿态可以分出等级,一般演员表演时只有对着观众的一面是比较优美的,其他三面就不好看了;而优秀演员则是正面背面两面都优美,但两个侧面往往也达不到优美程度;杨小楼出类拔萃,能达到三面优美可看,但仍然能找出一面缺点来;只有钱金福是四面都优美好看,几乎无懈可击。足见人们对钱金福在武功、舞蹈姿态方面是给予最高评价的。
王长林
王长林(1857-1931),原籍苏州,后迁北京。梨园世家出身。一代丑角泰斗。
幼入北京胜春李科班。从师王文降,学习武丑。王长林文武皆擅,在同庆班时曾与谭鑫培配演《打棍出箱》,谭扮范仲禹,王扮樵夫,两人一问一答,配合默契。在《清风亭》中饰张妻,把饥寒交迫的老妇人演得活灵活现。
出科后长年与谭鑫培、杨小楼合作,辛亥革命以后,先后辅佐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人,是京剧丑行中的元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入选升平署外学。
代表剧目《偷鸡》《盗甲》《盗钩》《盗戟》《盗杯》《打瓜园》等武丑戏,《问樵》《胭脂褶》《审头刺汤》《女起解》《小放牛》等文丑戏。《时迁偷鸡》《盗钩》是他的拿手好戏。另外他还能反串《四郎探母》的佘太君。
王长林武功扎实,身手矫健,动作敏捷,嗓音清亮,白口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