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古典音乐爱好者朋友们,大家好!我也是一名古典音乐爱好者,同时也算是一个业余的贝多芬研究者。明年(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我想借此机会与朋友们分享一些我个人珍藏的曲谱资料,也算是参与到纪念活动中来。想起好友李老师“小提琴曲谱”的公众号,因此想要借这个平台来完成自己的这个心愿,在此感谢。我发布的曲谱将以小提琴独奏的作品为主,如有余力,还有可能分享一些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其它室内乐甚至管弦乐的曲谱。这件事会一直做到明年结束,但由于精力有限,且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更新频率不会太高,还请大家谅解。
先说明一下我的资料来源。我的曲谱大多来源于德国G. Henle Verlag、Bärenreiter、美国Dover等几家出版公司发行的净版曲谱,还有些是由国外的出版商授权,由中国的出版公司上海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的曲谱。我发布的曲谱经过了我个人的编辑,与原谱可能并不完全相同。音乐作品的背景介绍及赏析等多选自中央音乐学院刘小龙老师的译著《贝多芬——音乐与人生》,因为我对贝多芬的整体了解主要来自于这本书,在此感谢刘小龙老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内容是本人直接从英文或德文文献中翻译而来。也有一些是我个人的理解。由于我发布的并非正式出版物,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就不在文中一一注明出处了。我提供的音乐大多来自德国Deutsche Grammophon公司在其100周年纪念时发布的贝多芬全集CD唱片。我会在文中适当的位置介绍演奏家的生平。
首先与大家分享的是贝多芬的十大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的创作时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玻恩时期(1770-1792)、维也纳第一成熟期(1792-1802)、维也纳第二成熟期(1802-1812)和最后成熟期(1813-1827)。玻恩时期是贝多芬的成长期,虽然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但大多数没有正式的作品号;第一成熟期是在维也纳崭露头角的时期,在大多数室内乐体裁上均有建树,也有很多的创造性探索;第二成熟期是贝多芬个人风格的形成期,大多数传播最广的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最后成熟期是回归期,这一时期贝多芬开始回归巴赫,但同时也是最后的探索期。贝多芬的十部小提琴奏鸣曲中前九部都是第一成熟期的作品,只有第十部是属于第二成熟期的。所以说,小提琴奏鸣曲属于贝多芬较为早期的作品。
现代小提琴奏鸣曲的范式是直到18世纪中期才开始形成的。在此之前,巴洛克时期出现过大量弦乐独奏作品,而那时的小提琴奏鸣曲多是无伴奏的或只有通奏低音伴奏的。也有所谓的“三重奏鸣曲”,就是小提琴、键盘乐器(通常是大键琴)和通奏低音(通常是大提琴)。在古典早期出现的“键盘伴奏的奏鸣曲”实质上是以大键琴或钢琴为主的独奏作品。其中只有一行五线谱的乐器——小提琴、长笛或其它高音乐器——实质上才是伴奏乐器,甚至在演出时经常被省略。通常情况下,这件乐器所演奏的只是键盘乐器的右手部分用以使高音听起来更加饱满,或者与主旋律三度或六度平行,再或者演奏时值较长的音或和弦以起到丰满和声的作用。小提琴在奏鸣曲中地位的提升始于莫扎特时代。莫扎特一生都保持着对小提琴奏鸣曲的兴趣,显然他的作品对年轻的贝多芬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贝多芬的十部小提琴奏鸣曲可以按创作时间分成四组。第一组是共享作品号的前三首奏鸣曲(op. 12),创作于1797-98年,题献给安东尼奥·萨列里——贝多芬的最后一位老师。第二组包含两首(opp. 23, 24),创作于1800-01年,题献给他早年的一位资助人莫里斯·冯·弗里斯。第三组包含四首,前三首共享一个作品号(op. 30)并创作于1802年,题献给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而著名的“克莱采”奏鸣曲(op. 47)则创作于后一年的春天。最后一组仅包含一首(op. 96)且创作于1812年,是为当时来访的小提琴家皮埃尔·罗德所作。
本期介绍的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是1798年创作的三首小提琴奏鸣曲(opus 12)的第一首,来自于贝多芬对莫扎特晚期小提琴奏鸣曲的直接借鉴。这三首作品题献给萨列里。当时,贝多芬正在向他学习声乐作曲和意大利脚本的作曲法,心中显然怀有对歌剧创作的抱负。鉴于萨列里作为皇家宫廷乐长的地位,以及他在维也纳音乐生活中的政治角色,这次题献有着明显的职业暗示,虽然贝多芬并未得到任何利益。萨列里就像阿尔布雷希茨贝格一样,发现贝多芬既任性又难于相处,对于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新特征或许也不赞同。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opus 12 No. 1)在其第一乐章中预示着弦乐四重奏(opus 18 No. 3)的音型范式。后者采用的调性与前者相同,并且创作于同一时期。然而,该曲却不具备四重奏那样的情感和表现幅度。这首奏鸣曲遵循三乐章结构,其中包括快板第一乐章、相当长的慢板乐章,以及回旋曲终曲乐章。
由于是第一期,前面写了很多背景,具体的作品赏析就先不写了,大家可以先听为快。因为每一期都只有一个乐章,我会在后面慢慢地介绍作品和演奏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