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肯弹唱
冬不拉与阿肯弹唱有着密切的联系。阿肯弹唱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底蕴。冬不拉伴奏下的歌声,充溢着强烈的民族气质、性格、理想与追求,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风情。歌词中有大量的谚语、比喻、哲言,睿智而通俗,机警而幽默,生动而风趣,朴素凝炼,浅显易懂。
弹奏曲调有的含蓄而内蕴;有的外露而奔放;有的沉稳而缠绵;有的粗犷而强悍,融合了东方与西方音乐的元素,是哈萨克民族历史与现实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歌词和曲调水乳交融,飞翔在广袤的草原上,因而形成了“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的写照,和从生到死“唱着来唱着去”的民族特色文化。
传说填补信史的空白。冬不拉以简朴轻盈的构造,蓄纳天地万籁之声,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草原特殊的音乐语汇,表达着哈萨克人民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在阶级社会中,冬不拉琴伴随着牧羊人飘动的篝火,伴随着阿肯激昂不平的声调,诉说着草原上的愤懑与辛酸。
与热瓦普区别
由来不同:
热瓦普是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弹弦乐器。流传在塔吉克族的叫拉布卜。十四至十五世纪已出现。清代列入四部乐。
冬不拉,哈萨克族弹弦乐器,是新疆地区弹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
组成结构不同:
热瓦普音箱半球形,木质,蒙以蟒皮,张五根金属弦,多个音品(改革的热瓦普音品可多至二十六个)。
冬不拉的音箱为木质的,有扁平和瓢形两种,琴杆上有九个缠皮线的品位,张两根弦。解放后,冬不拉经过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音域得到扩大的同时增大了音量。制成高低不同的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高、中音冬不拉的音色明亮、清脆、技巧灵活。
演奏方式不同:
热瓦普的音色响亮,多用于合奏与伴奏,亦可作为独奏乐器使用。独奏乐曲为木卡姆或民歌的曲调,现已有不少新的独奏作品出现。
作为新疆地区弹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冬不拉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音量较小,一般用于自弹自唱、独奏与合奏等。
乐曲
流传在民间的冬不拉乐曲达200多首,其中以马为题材的乐曲最多。其次为描写狩猎生活、歌颂美丽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乐曲。我国解放后出现的较优秀的独奏曲有《高潮》、《热爱祖国》、《延安颂》和《伊犁河的波浪》等,协奏曲有《美丽的巴尔鲁克山》近代有《我的冬不拉》,《白色的小岛》,《故乡》,《姑娘的温柔》等。国外也有很多比较著名的冬不拉乐曲,如《白天鹅》、《漂亮的鸟儿》(Beautiful Kushtar)、《阿达依》(Aday)等等,也有许多作品被做成专辑流传下来。近年来亦有许多名人将这些乐曲演绎到世界各地。
其他文化相关
冬不拉作为新疆音乐的素材之一,多次被搬上电影银幕,例如电影《带上我的冬不拉》主要借此来体现人与人的情感寄托,反映现实生活。
冬不拉艺术历经历史的积淀,主要由弹唱音乐、乐曲、民间舞蹈音乐、演奏方法与技巧、乐器与制作工艺五大部分组成。然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流行文化风靡草原,使民族文化中的冬不拉艺术受到猛烈冲击,一些传统曲目和制作工艺已处在失传边缘。
由于这种艺术形式长期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因而未能得到系统的整理和保护。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我国于2009年正式启动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冬不拉艺术”保护项目,使这种古老的音韵能够和铁尔麦一样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