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亚克,是柯尔克孜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文曾译作克雅可。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地。
中文名: 克亚克
流行地区: 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地
性 质: 弓拉弦鸣乐器
汉文译作: 克雅可
历史追溯
历史久远,是古老的柯尔克孜族民间乐器。克亚克和哈萨克族拉弦乐器库布孜,其外观都与清代宫廷用于庆隆舞乐的拉弦乐器奚琴相近,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共鸣箱上半部外露,下半部蒙皮。《律吕正义·后编》、《皇朝礼器图式》和《清朝续文献通考》等文献里都绘有奚琴图像,与克亚克非常相似。
传统形式
传统的克亚克,全长62厘米——75厘米,外形与短把羹匙相像,琴体用一整段松木或桑木挖制而成(图)。共鸣箱呈匙形,上部较宽,内腔外露,下部蒙以骆驼羔皮或羊皮。琴头古朴,平顶无饰,左右两侧各置一个弦轴。琴颈较短,上窄下宽,正面为指板,不设品位。皮面上置有琴马,张两束马尾弦。
收藏乐器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支柯尔克孜族的克亚克。琴体木制,全长74厘米。共鸣箱系用一块桑木挖凿出腹腔,呈半梨形,上大下小,琴箱长36厘米、上宽16.6厘米、下宽7.5厘米、上厚7.5厘米、下厚5.5厘米,正面上部露空,中、下部蒙以牛皮为面,皮边用小铁钉固定于琴背上。琴头、琴杆用一块梨木制成,长38厘米。琴头呈长三角形,正面镶嵌黑白相间骨制饰缘,后开长方形弦槽,两侧各设一轴。弦轴梨木制,外形与小提琴弦钮相同,轴长8厘米,轴柄扁圆形。琴颈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上窄下宽,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弦枕。皮面上置木制琴马。张两条丝弦,琴弦自弦枕上方弦孔穿出,下端系于皮制缚弦之上。此琴为民间艺人就地取材而制,形制古朴,粗犷豪放。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制作改革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文工团改革制成克亚克,琴箱仍保持着传统形式,面部蒙以鱼鳞松薄板,面板上部开有风格浓郁的云朵状音孔。张两条丝弦。制作工艺精细,音响纯净圆润。
演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箱夹于两膝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克亚克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为g、c1或g、d1,音域g—g2,有两个八度。传统的克亚克,因蒙以皮膜和马尾弦较粗,音色较为浑厚;改革的克亚克,因蒙木制面板和采用丝弦,音色柔和优美,有如带弱音器的小号。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叙事性长诗及民歌演唱伴奏,奏者多自拉自唱。
传统乐曲
擅长演奏古老的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乐曲。较著名的乐曲有《斐尔扎特》、《奥拉尤》、《乌拉》等。
民间艺人
民间著名的制琴和演奏艺人有乌恰县的马坦·则克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