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民族乐器>弦鸣乐器>

五弦琵琶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五弦琵琶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19-04-28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五弦琵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五弦琵琶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历史追溯

  琵琶起源于古代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被加以改造。琵琶一般都是四弦,五弦的被专门称为五弦,《旧唐书·礼乐志》说:“琵琶、五弦及歌舞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来尤盛。” 五弦琵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自西汉张骞奉使西域后,“丝绸之路”就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汉魏之交,西域乐人不仅带来了箜篌和四弦琵琶,也带来了五弦琵琶。这种乐器自西域传入中原后,公元五六世纪盛行于北朝。唐宋时期中日两国文化交往频繁,日本在全面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将大量唐宋艺术珍品带回了日本,由于中国战乱频频,朝代更迭,一些在中国已失传的文物珍品反而在日本得以留存,终成孤品。从这些珍贵的文物身上可以反观中华文化顶峰期的历史风貌,它们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五弦琵琶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五弦琵琶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唐代杜祐《通典》:“……然吹笙、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盛。”北齐文襄帝即位是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河清是北齐武成帝在位的公元562年——564年,五弦已为当时的统治者所爱好。至隋唐时期尤为盛行。隋唐九、十部乐的清乐、西凉、高丽、龟兹、疏勒、高昌、安国、天竺诸乐中均有使用。在燕乐中尚有大五弦琵琶和小五弦琵琶两种形制。《新唐书·礼乐志》有:“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宗悦甚,后人习为掐琵琶。”唐淮安靖王李寿墓壁画中有坐立部伎女乐人弹奏五弦琵琶的图像。

  形制结构

  关于五弦琵琶的形制,《通典·乐典》、《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和陈旸《乐书》等文献均载为:制如琵琶,稍小。这种五弦小于四弦琵琶的记述,与事实是不相符合的。据高德祥、柳廷信等学者研究,在北魏、西魏、北周、十六国至隋、唐各个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画有五弦琵琶的洞窟就有20余处,通过比较,稍小的琵琶并非都是五弦,而是四弦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莫高窟220、322、341等洞窟初唐壁画中的五弦,并不小于四弦琵琶,特别是220窟北壁经变伎乐队中的五弦琵琶,反而要比一般的四弦琵琶大。至于五弦小于四弦琵琶的现象也确是存在,这是因为五弦琵琶本身就有大小之分。

  五弦琵琶的外型式样较多,颈项有直项、曲项的,音箱有半长梨形、半圆梨形、扁梅花形和扁圆形的等等。曲项、半长梨形音箱是五弦的最早形制,龟盘至山口处逐渐缩小、呈切开的长梨形,多见于敦煌早期壁画中,琴身横置演奏,琴头朝向左下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将龟盘挟抱于右肩处持拨弹奏。在莫高窟唐代壁画中,音箱呈半圆梨形的五弦较为多见,琴颈细长呈棒状 ,面板上开有两个对称的弯月形出音孔,这是经过中原乐工改革的五弦。

  莫高窟220窟的扁梅花形音箱的五弦琵琶较为独特,音箱似花瓣,琴颈细而长,琴头向后弯曲,它是古代中原与西域乐器互相借鉴、融合的见证。音箱扁圆形的五弦,有如阮咸,但琴背用整木挖制,面板中央绘有长方形的图案。

  五弦琵琶的构造与四弦琵琶大致相同,共鸣箱多呈半梨形,面板上设有十个品位,琴轸分列琴头两侧,左三右二。琴弦使用丝弦,两条外弦使用子弦(定弦也相同),向内依次为中弦、老弦和缠弦。五弦琵琶盛行于隋唐。唐代的五弦琵琶制作非常考究,在面板上还粘有皮革或玳瑁薄片,其上还镶嵌或绘有各种纹饰或图案。

  制作方法

  五弦琵琶的制作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制作的:先期分别完成琵琶的各个零部件:琴头、头花、主杆、琴相、琴轴、琴体的前后面板、音品、扶手的制作步骤;在所述琴体的前面板腹部上相对于弦的左右位置挖开两个月牙形音孔;在所述琴体上安装二十五品的音品;在所述琴体的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设置相互连接的横梁、音柱,其中,所述的音柱一端与所述的后面板相抵触,所述音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横梁相抵触;在所述琴相与所述琴头之间按左三右二的顺序设定五个琴轴;装配所有零部件,并在所述琴轴与扶手之间依次装配一、二、三、四、五弦的对应五个琴轴的琴弦,其中,设定所述的第五弦为低音弦。

  现存状况

  五弦琵琶只流行到唐代,到了宋代,便不见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20世纪30年代,上海民族音乐团体大同乐会曾制成一面五弦琵琶,三个琴轸置于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条低音弦。由于战乱及其它原因,这张五弦琵琶已失散无存。

  20世纪70年代,音乐工作者钱铁民在琵琶改革方面,曾作了缩小四弦琵琶弦的间距、增加一条低 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这种五弦琵琶,是在原四弦曲项琵琶的弦槽上方,增加一个金属旋钮式弦轴而成,定弦D或E,扩展了琵琶的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提高了演奏技巧,增强了音区之间的对比,将为琵琶乐曲的创作和演奏开拓新的领域。

  相关诗词

  唐代诗人对五弦也特别偏爱,他们在许多诗歌中描绘着五弦琵琶的妙响。张祜的《王家五弦》中云:“五条弦出万端情,捻拨间关漫态生。唯羡风流田太守,小金铃子耳边鸣。”大诗人白居易在《五弦弹》长诗中首先写道:“五弦弹、五弦弹,听者倾耳心寥寥,赵壁知君入骨爱,五弦一一为君弹。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复铮铮。”此诗对丰富的弦音描绘得非常细致入微、淋漓尽致。韦应物的《五弦行》中也有:“美人为我弹五弦, 尘埃忽静心悄然”之句。元稹也作有《五弦弹》长诗。

  博物馆收藏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五弦琵琶两张。其中一张是仿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制螺钿五弦琵琶,柴木制,全长112厘米,面宽27厘米,直项、五品、骨制缚弦,原螺钿镶嵌处均以彩绘替代。惟不同之处是在面板上部的琴弦两侧,开有两个对称的弯月形音孔。此琴原为我国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之藏品,1958年,程先生将其捐献国家。另一张五弦琵琶较为独特,花梨木制,全长109.5厘米,共鸣箱呈半长梨形,蒙以桐木面板,面宽22.8厘米,扁平的琴头向后弯曲、呈卷书形,弦槽前开,两侧置红木琴轸左三右二,轸体表面刻有麻花形纹饰,轸端镶以骨花,直项,四相十二品,红木制相,老竹制品,张以五条丝弦。

  此 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所藏,1958年,梅兰芳先生将自己珍藏的240件古今民族乐器,全部无偿地捐献给国家,其中就有这张五弦琵琶。近年,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仿正仓院藏五弦琵琶复制一张,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文化交流

  五弦琵琶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珍藏着一张极为珍贵的五弦琵琶。它是我国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唐代艺术精品,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早五弦琵琶传世杰作。这张五弦琵琶,通体用紫檀木制成,直项,琴轸分列琴头两侧,左三右二。全长108.5厘米,腹宽31厘米,制作工艺精细,通身施有螺钿花纹,腹面杆拨处还贴以玳瑁薄片,其上用螺钿嵌出一骑驼人抚弹琵琶的美丽画面。

  日本圣武天皇非常珍爱这张五弦琵琶,公元756年,圣武天皇死后,将这张五弦献给了东大寺大佛。如今,它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之珍。20世纪80年代,当我国民族舞剧 《丝路花雨》风靡世界艺坛,人们惊叹英娘的反弹琵琶的优美舞姿时,看到的正是这张五弦琵琶的仿制品。

串铃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串铃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3863
体鸣乐器
串铃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串铃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3819
弦鸣乐器
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热瓦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热瓦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3179
弦鸣乐器
热瓦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热瓦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排鼓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排鼓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3055
膜鸣乐器
排鼓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排鼓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大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大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579
弦鸣乐器
大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大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碰铃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碰铃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578
体鸣乐器
碰铃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碰铃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中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中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499
弦鸣乐器
中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中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木鱼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木鱼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299
体鸣乐器
木鱼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木鱼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乌孜别克热瓦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乌孜别克热瓦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228
弦鸣乐器
乌孜别克热瓦普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乌孜别克热瓦普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达卜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达卜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182
膜鸣乐器
达卜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达卜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四胡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四胡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114
弦鸣乐器
四胡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四胡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镲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镲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人气:2093
体鸣乐器
镲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镲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大家都在看

海螺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海螺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海螺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海螺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海螺,古称贝、蠡,是藏、蒙古、满、纳西、傣、京、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称董、措董、董嘎尔。蒙古族称冻思。傣语称海三。汉语称梵贝、法螺、螺号、玉螺、玉蠡等。...

气鸣乐器 292 阅读

师刀是什么乐器?师刀的演奏方式

师刀是什么乐器?师刀的演奏方式

一、师刀介绍 师刀,又称铃刀、响刀。是满、壮、苗、瑶、侗、土家、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满语称哈马刀,东北称萨满刀。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区。 二...

体鸣乐器 91 阅读

木鱼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木鱼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木鱼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木鱼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木鱼,打击乐器。最初做为道教召集教众,讲经设斋用的法器。根据历代崇道记的记载 ,木鱼是出自唐代,明皇帝时期,是道教召集教众,讲经设斋用得法器,源于道教,后逐...

体鸣乐器 2299 阅读

巴葛丢冬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巴葛丢冬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巴葛丢冬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巴葛丢冬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巴葛丢冬,苗族边棱气鸣乐器。因使用树皮制成,故汉族称其为树皮拉管。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那坡等桂西各地。 中文名: 巴葛丢冬 属 性: 乐器 地 区...

气鸣乐器 173 阅读

刚洞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刚洞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刚洞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刚洞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刚洞,是藏族、蒙古族、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又称冈令、扎令。冈意为腿,洞 意为号,令意为笛。汉族称法号、喇嘛号、短角铜号、银腿号、叫鬼号。流行于西藏、 内蒙古...

气鸣乐器 284 阅读

瓦格洛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瓦格洛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瓦格洛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瓦格洛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瓦格洛,是佤族吹口气鸣乐器。佤语又称蔚格利、著。汉族称小独笛。广泛流 行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澜沧等佤族聚居地区。 中文名: 瓦格洛 性 质: 佤族吹口气鸣乐器...

气鸣乐器 117 阅读

艾捷克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艾捷克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艾捷克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艾捷克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维吾尔族民间。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 中文名: 艾捷克 外文名: Gijak 又 名: 哈尔扎克 起源于: 维吾...

弦鸣乐器 864 阅读

碰盅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碰盅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碰盅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碰盅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碰盅,蒙古族打击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用铜铸造,形如小钹,直径7.6、厚0.6厘米。由两面组成。盅面中部凸起,呈半球状,球中心有小孔,可设环系结铜链、红绸、布带...

体鸣乐器 173 阅读

藏京胡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藏京胡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藏京胡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藏京胡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是藏族拉弦乐器,仿京胡制作,因形似京胡,汉族称其为藏京胡。藏语发音称活琴。形制与内地的京胡完全相同,但传入的时间不详。音色清脆悦耳,主要用于歌舞和藏戏伴奏。...

弦鸣乐器 175 阅读

什么是三角铁?三角铁的演奏方法

什么是三角铁?三角铁的演奏方法

1、三角铁介绍 三角铁又称三角铃,是一种古老的 打击乐 器,是管乐队、管弦乐队、交响乐队乃至歌舞剧乐队中必不可少的 打击乐 器。常常在华彩性的乐段中加入演奏,以增强气氛。 2、三角...

民族乐器 178 阅读

朗多依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朗多依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朗多依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朗多依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朗多依形似二胡,琴筒、琴杆、弓杆均用竹制,琴筒一端蒙笋壳为面,弦和弓弦用鸡螺丝细藤制作。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演奏,音色柔和,音量较小。民间用于独奏...

弦鸣乐器 142 阅读

小钹是什么?小钹介绍

小钹是什么?小钹介绍

一、小钹介绍 小钹,又名小镲;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 二、小钹的结构 小钹的构造简单,钹体为一圆形金属板,用响铜制...

民族乐器 804 阅读

铃鼓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铃鼓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铃鼓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铃鼓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铃鼓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鼓框木制,单面蒙皮,有大、中、小三种。用于歌舞或器乐合奏。 铃鼓又...

膜鸣乐器 1550 阅读

蹈到属于什么乐器?蹈到的演奏方式

蹈到属于什么乐器?蹈到的演奏方式

一、蹈到介绍 蹈到,克木人综合奏体鸣乐器。据形制译称竹音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腊县勐满等克木人聚居地区。 二、蹈到的结构 蹈到是用竹管制作,选取长80厘米~100厘米...

体鸣乐器 89 阅读

傣玎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傣玎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傣玎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傣玎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傣玎是傣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西玎或玎西。傣语玎意为弹奏之琴,是傣族弹弦乐器的总称。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临沧等地区。 中文名: 傣玎 流行地区...

弦鸣乐器 1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