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特克呐,是锡伯族弹拨弦鸣乐器。锡伯语“菲特克呐”,是弹拨乐和花儿开放之意,故此又称弹拨琴。它是在民间弹弦乐器东布尔的基础上,改革创制成功的一种新型 锡伯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中文名: 菲特克呐
民 族: 锡伯族
时 间 :20世纪70年代末
地 区: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属 性: 乐器
介绍
20世纪70年代末,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队的音乐工作者、乐器演奏员彭德,在锡伯族民间弹弦乐器东布尔的原形基础上,改琴箱的板面共振为膜、板共振,缩短并加宽琴杆,指板增设品位,采用齿轮弦轴,增加并使用钢丝琴弦,增设系弦板和护弦板,从而创制出锡伯族弹弦乐器的新品种。由于它比原有的形制有较大的改革、创新和突破,故不再延用东布尔旧名,而赋予它以新的称谓“菲特克呐”。
外形已和东布尔有显著差异。它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系弦板和琴弦等部分构成,其形式和广东流行的皮 鼓琴相似蟒皮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面板下方设有系弦板和护弦板,琴底设有一个木制尾柱。
结构
外形已和东布尔有显著差异。它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系弦板和琴弦等部分构成,琴身全长78厘米。共鸣箱扁平、呈六角长方形,上窄下宽、琴底为圆弧状,基本保持了东布尔琴箱之原形。琴箱长33厘米、上宽12.5厘米、下宽15厘米、厚7厘米。琴框使用多块梨木、杏木或核桃木等硬质板材拼接粘合而成,上端开有嵌入琴杆的凹槽。琴框两面胶以松木、杉木或红柳木薄板制成的面、背板。在面板中央偏下方,开有一个直径11.5厘米的大圆孔,其上蒙以一块圆形蟒皮作为共振膜,其形式和广东流行的皮鼓琴相似,又好像西洋乐器班卓,以加强音响共鸣、增大音量。它突破原东布尔琴箱的板面共振形式,而创制出新型的膜、板相结合的共振形式,这在我国少数民族乐器中尚属首例。琴头和琴杆用一整块桑木制成,它们的外形已和我国传统的少数民族弹弦乐器相去甚远,而与西洋乐器吉它的琴头和琴杆却十分相像。
琴头扁而宽,长14厘米,上部稍向后弯,顶端雕刻出蝴蝶轮廓为饰,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四个金属制齿轮弦轴(左右各二),这种弦轴为吉它、曼多林等西洋乐器所使用,规格较多,乐器附件厂成批大量制造,商店或乐器行有售。琴杆短而宽,前平后弧,长31厘米,上窄下宽,正面为按弦指板,从上至下嵌有22个铜制音品,品位按十二平均律设置。琴杆下端横向嵌入琴箱上端的凹槽中,并胶粘牢固。面板上部开有四个花朵形音孔。蟒皮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面板下方设有系弦板和护弦板,琴底设有一个木制尾柱。
琴弦采用四条钢丝弦,锡伯语分别称为纳弦、多弦、伊弦和麻弦,即细弦、中弦、第三弦和粗弦之意。菲特克呐的装潢设计,既符合锡伯人的爱好,又富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琴头顶端彩绘出一个飞舞的蝴蝶图案。面板上部所开的音孔和装饰图案,形如一盆盛开的牡丹花。在共鸣箱的侧板上,绘有锡伯人所熟悉和喜爱的弓箭图饰。面板下方的护弦板,也设计成为“沙岩哈达”山峰图案,象征着锡伯族人民的英勇奋斗和取得的光辉业绩。
演奏
演奏时,将琴身横斜在胸前或斜置于右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菲特克呐的四条琴弦,分别按五度音程关系定弦,定弦为:G、d、a、e1,和西洋乐器小提琴的定弦相同。它可以发出26个自然音,连同半音共44个音,音域G—d3,共有三个半八度。因指板具备全音和半音品位,任何调子的乐曲都可演奏。音色优美动听,它既保留了东布尔发音圆润、柔和的特点,又具有清脆、悠扬、雄浑、激越的独特音色。音量也明显增大,音响洪亮。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间歌曲和舞蹈伴奏。较著名的独奏曲有《打猎歌》等。
意义
锡伯族除了本民族特有的东布尔、菲特克呐、苇笛和铁簧之外,也使用其他民族的乐器,如二胡、四胡、三弦、扬琴、笛子和各种常用的打击乐器等。20世纪50年代后,还吸收了西洋的小提琴和曼多林两种乐器。在合奏时,往往采用本民族乐器与外来乐器所组成的混合乐队。聪颖的锡伯族音乐工作者,由于他们娴熟地掌握了本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发挥出锡伯族音乐特有的明朗、刚健的特色,对于其他民族和外来乐器的使用,不仅没有影响锡伯族音乐艺术的风格,反而促进了它的提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