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音乐工作者们,借鉴其它乐器,曾先后对尼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将共鸣箱增宽、加大,使音量显著增强,有的增加琴弦,有的增设指板,有的改变琴柱排列,使音域得以扩大,演奏姿势也相应地有了改变。这些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尼演奏技巧的丰富和音乐表现力的提高。
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首先改革制成卧式十六弦琤尼(又称拉筝)。在传统琤尼原形的基础上,加宽、加长了共鸣箱,使之增大了近一倍,音量也相应有所增大。琴弦由七弦增至十六弦,一弦一音,音域较原来多九个音。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平置于桌面或琴架上,右手执大提琴弓在琴柱右侧弦段拉奏,左手按抑琴柱左侧弦段。弹奏效果也较好。由于解放了原来持琴的左手,可以借鉴古筝的奏法,使演奏技巧有所发展。1980年,该团曾用此琴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歌舞团黄仲裕、张颖中两位音乐家,改革制成竖式中音琤尼和卧式低音琤尼。他们的改革,保持了壮族原始琤尼的外形、七弦和拉奏的主要特色,增设了按弦指板并加大了共鸣箱。这两种琤尼,琴身均为框架式结构,框架(框板)使用当地所产较硬的夜(艹好)木,面板、底板仍使用较软的泡桐木。竖式中音琤尼,琴身全长90厘米,共鸣箱长68厘米、琴首宽21.5厘米、中高6厘米,面板呈拱形,中、上部设有40厘米长的按弦指板,指板上方为琴首,设有七个木制竖向弦轴,横列一排,指板下端的面板上开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弯月形音孔,中间置有一个木制桥形琴马。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身下端置于两腿间的木凳上,琴首底板靠紧左肩,左手扶琴按弦,右手执大提琴弓在琴马上方拉奏。中音琤尼定弦为:a、c1、e1、a1、c2、e2、a2,音域a—f4,近四个八度。音色圆润、丰满而浑厚,高、低音的音色协调统一,可以借鉴西洋乐器大提琴的演奏技巧,转调方便,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既可演奏民间传统乐曲,也可奏出轻快活泼、热情奔放的旋律。卧式低音琤尼,琴身全长128厘米,共鸣箱长90厘米、琴首宽28厘米、琴尾宽2 4厘米、中高7厘米——8厘米、指板长54厘米。演奏时采用立姿,将琴平置于琴架上,奏者立于琴身左侧,左手在指板上按弦,右手执弓在琴马上方拉奏。低音琤尼的七条琴弦定弦比中音琤尼低四度,定弦为:e、a、c1、e1、a1、c2、e2,音域e—g3,三个八度多。音色浑厚 而低沉,音量较大。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也可用于弹拨演奏,左、右手均可执拨弹奏 。
90年代初期,广西艺术学院孔宪钊先生制成的改革琤尼颇具新意。他在保持传统琤尼原有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将琴箱面板厚度由0.7厘米——1厘米减薄为0.4厘米——0.45厘米,宽度由16厘米——17厘米增至20厘米,拱起的中高由7厘米——9.5厘米降低为5厘米,这样的规格尺寸,既有利于面板振动,又使琴腔的空气容积适当,所以琴的音量明显增大。借鉴扬琴音位排列,将琴柱斜向排列改为横向排列,使琴柱两边的弦段发音为八度关系。定弦为:g、a、b、d1、e1、g1、a1,琴柱右边的音高八度,使原来的九度音域变为g—a2,两个八度多。还可根据演奏不同乐曲的需要,通过移动琴柱,使两边的发音变为四度、五度或三度关系。琴柱横列后,使拉奏时运弓方便,并可随时改变所奏弦段。在b、b1弦和e1、e2弦的下方还设有机械顶柱,由左手食指和中指在琴腔中控制,可使弦音升高为c1、c2音和f1、f2音,琤尼也就成了七声音阶乐器,解决了以前不能转调的难题。这种改革琤尼,在1993年3月举行的广西国际民歌节的演出中,首次登上音乐舞台,取得了预期效果,得到音乐界和专家的肯定和鼓励。
现代琤尼
本世纪80 年代初,对琤尼进行了改革,加大共鸣箱,增强音量。琴弦由原来7根增到16根,可将琴平置于桌上演奏,解放了持琴的左手。并吸收筝的指法和二胡的弓法,右手既可持弓拉奏,又可弹奏;左手可按压各种混音、泛音和装饰音,丰富了演奏技巧。
近年来,又改革制成竖式高音琤尼、竖式中音琤尼和卧式低音琤尼。它们保持传统琤尼特点,加大共鸣箱,增设了指板,变空弦演奏为按指演奏,音域扩展到四个多八度,并能转调演奏。可用于独奏、重奏、参加乐队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收藏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支壮族琤尼。共鸣箱木制,琴面凸起呈半圆形,系用半边泡桐原木挖凿而成,底板松木制,上面只开有一个圆形大孔,琴箱长60.5厘米、底宽16.5厘米、中高7厘米,两端敞口、通透。岳山木制,半圆形条状,宽1.5厘米、高1.3厘米,分别设于距首、尾两端5.5厘米——6厘米处。琴首一端竖置七个弦轴,等距排列成一行,轴体用荔枝木制成,呈圆锥形,轴柄为椭圆形球状。琴尾岳山外侧,开有七个弦孔。琴面上置有七个琴柱,呈斜形排列于面板中部,琴柱也用荔枝木制作,为扁平的片状,轮廓呈人字形,柱高7.2厘米、两脚宽3.4厘米,距顶端1厘米处,开有穿弦、支弦小孔。张七条丝弦,均用二弦。琴弓为竹片作杆,拴以黑色马尾,弓长52厘米。通体髹以三色油漆,在琴面中央绘有一个菱形图案纹饰,其上写有草书“和平”二字。此琴来自广西壮乡,为60年代初期制品,工艺较为精细,装饰富有壮族特色。1963年广西音协将其赠予音乐研究所,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