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淡出人们视线许久的南京市民李先生出现在了“叁缺壹”的成都专场,那个在独立音乐圈中被粉丝反复提及的男人,终于回来了。此时,距离2018年南京市民李先生的维权大战已过去了三年。自那以后,国内独立音乐人的维权战队便日益庞大起来。赵雷、尧十三、树子、赵明义、戴荃、赵照等独立音乐人也先后为原创音乐发声,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音乐版权与侵权的关注,维权声势日渐浩大。然而事实上,以上诸多的侵权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独立音乐人在面临被侵权时,更倾向于放弃维权,或者仅仅只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进行声讨。其中少数通过法律程序进行维权的,结果也常常不尽人意。为什么独立音乐人容易被侵权?为什么被侵权后都只是简单发发微博、朋友圈?甚至有时,要无奈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独立音乐人维权背后的“心酸”。
01
国内的音乐侵权案例为何屡见不鲜?
数字音乐时代催生了独立音乐人在数量上的迅猛增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技术的发展,音乐生产、发行和传播的门槛被大大降低。这为音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但与此同时,随着数字音乐市场不断扩大,短视频、直播和音乐综艺节目的盛行,加之尚不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以及版权管理机制的不成熟,音乐版权侵权的现象可谓是乱象丛生。1.产业链上的主体对版权保护的漠视。在线音乐产业链上的主体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内容提供商、版权服务、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其中大部分的主体对于数字音乐版权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最常见的案例便是服务提供商。
在线音乐产业链结构示意图就拿国内时常发生的音乐综艺节目侵权事件来举例吧。作为一档定位明确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想要赢得观众的青睐,必然需要呈现出更多优质的音乐内容。大型的制作公司和节目出品方都会有专门的音乐版权管理和执行部门,在项目启动前也会做一些音乐版权类的预算准备。但在具体的节目制作过程中,制作方却常常因为成本、时间限制等原因,忽视音乐作品授权的问题。因此在节目的翻唱、改编或者使用背景音乐时,仍然会出现大量的侵权现象。
原创音乐团体音阙诗听维权的微博图文去年4月22日,原创音乐团队“音阙诗听”,就曾因众多大型综艺节目在未获其授权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原创作品进行了改编、表演、传播等侵权行为,而在微博上发文维权。仅两首原创歌曲,在两年内,就被国内大型的综艺节目多次侵权。
观察多个侵权方对于侵权行为的解释和回应,不难看出,电视(网络)综艺节目侵权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侵权方对“法定许可”的错误解读——根据《著作权法》规定,法律赋予了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的权利(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