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是一位音乐人,也可能是一位音乐爱好者。
无论是什么身份,请你相信,你是一个独特的人。但也是一个普通的人。都说音乐可以治疗抑郁,但抑郁症在音乐圈一直以来却是高发精神疾病。
抑郁症,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在抑郁的面前,音乐人无法独善其身。提起抑郁,就不得不提躁郁症。二者像一对双胞胎,如果说抑郁是从内到外包裹着丧,那躁郁症就是情绪在最高点的躁狂和最低点的抑郁一直转换。有时愤怒如同洪水猛兽想要将一切都摧毁,有时将自己埋在悲伤里自我摧残自我隔离。二者都是不可忽视的精神疾病,都是悬在人类精神健康问题前的刀。
01
精神健康:音乐人不可忽视的问题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就在英国,71.1%的音乐人称自己受恐慌和焦虑困扰,其中68.5%的人称自己在跟抑郁症抗争。根据该调查数据显示,音乐人抑郁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三倍。
2020年秋季,在第二季的乐夏完结后,相信任何一个看过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大波浪乐队的那首《No Such Disease》。李剑反复质问“Can You Trust Me?”被戏称疯狂英语现场教学。但这首歌其实是针对一个隐形群体所写,每一句都是来自抑郁世界的自我怀疑和挣扎。
李剑随后透露本人就曾是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和躁狂的“波浪”中起起伏伏:“我在人前社交生活中表现得与他人无异,但内心却无时无刻不承受着抑郁的折磨,我时常感到孤独,无力,绝望,像是顶着一张蓝色的脸行走在宇宙的边缘。我无法求救,无法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真实感受,无法展现自己内心那张蓝色的脸。”
李剑在乐夏二中提到创作这首歌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到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的群体,因为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甚至还有人患病而不自知。
在音乐圈也有太多的案例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音乐人们的身心状态。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在文华酒店24楼健身室外的露台上徘徊了一个多小时后跳楼自杀。
罪魁祸首是抑郁症。在此5个月前,张国荣也曾经有过一次自杀,饱受抑郁症折磨的他又辛辛苦苦地忍耐了5个月“生之痛苦”。
2019年底,曾获台湾金曲奖“最佳编曲人”的卢凯彤坠楼身亡,年仅32岁。她在内地的知名度并不高,却是圈内公认有才华的唱作人。2013年底,卢凯彤被确诊为躁郁症。病情最严重的时候,每天都像窒息一般,“早上起床会无故的哭,然后就去工作,晚上回家又痛哭。”她为此喝酒、失眠,后来接受专访时说:“当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挣扎时,唯一能做的便是坚持自己拥有的价值,希望自己不被摧毁。”在家人帮助下主动求医,经过一年药物控制及心理辅导,才走出了阴霾。
她还用纹身为自己记录了这段经历。本以为这场病已经被驱逐了,没想到还是卷土重来,最终带走了她。值得一提的是,卢凯彤曾是陈奕迅御用吉他手,而Eason也曾在自己的演唱会自爆患上了躁郁症。
无独有偶。贾宏声因抑郁症自杀。北漂女歌手陈琳因抑郁症自杀。
周华健在患上抑郁症时,曾一度不敢出门。韩国爱豆崔雪莉、具荷拉因抑郁自杀离世。......音乐一直以来是带给人们欢乐的,不知何时起也给音乐人蒙上了难以挥去的乌云,还是正如俗话说的天才和精神病只有一步之差?
02
为何音乐人患精神疾病率这么高?
电音届殿堂级人物Avicii,人称“A神”,瑞典知名电子音乐人,曾两度提名格莱美。在2012年与2013年,入选“全球百大DJ”中名列第三。
然而在2018年4月20日被曝自杀离世。消息一出引发热议,有关逝世的原因至今扑朔迷离,但都指向A神因压力过大继而用玻璃碎片自杀。
好音乐是熬夜熬出来的,灵感都是半夜找到的......熬夜对音乐人来说成了家常便饭。这就是说从事音乐创作,就一定会受抑郁困扰吗?其实更多的是恶劣的工作环境。哪怕是音乐产业发展较好的欧美国家,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健康威胁。多数音乐人除了头部艺人大多生存状况堪忧,别提健康保障了。对于底部的音乐人而言,不断地写歌、作曲、演出是用音乐供养生活的出路,许多音乐人都在温饱间徘徊。
超标的工作强度不断地透支音乐人的身体本钱,也不断地摧毁音乐人的心理防线,焦虑、狂躁、抑郁随之而来。不仅如此,还要面临灵感枯竭、经济斗争、潜规则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恶劣的音乐环境给许多音乐人带来的影响无法根除。而音乐生涯对于精神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阿杜,那个记忆里的情歌王子。沙哑又细腻的嗓音,情感色彩特别丰富。当年《他一定很爱你》红遍了大江南北。但随着人气的突然下滑,一下子将阿杜从顶峰拉下低谷,过山车似的音乐生涯让他曾难以接受,渐渐地患上了抑郁症。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波折之间唯有不甘困于心,对于常人来说释然都是难事,更何况满满才气的音乐人?
人很容易在巅峰时期自我膨胀,也很容易在低潮时期闷闷不乐,当音乐人在同一时期过度地大喜大悲,那心理承受能力也会逐渐被击碎。音乐人带来音乐作品的同时,个人生活和一举一动都被无限放大,所有的一切都被大众、舆论审视。江郎才尽、频频上热搜的“难听”,恶评成了键盘侠最简单的攻击,却成了受害者心中永远的痛。在音乐人频发自杀面前,我们能为音乐人做点什么?首先莫过于当精神疾病能够被公众正常讨论,而不是被妖魔化时,才能阻止更多有负面精神情绪的音乐人和常人走入悲剧,而不是用“网抑”的烂梗一遍一遍地取笑精神疾病患者。音乐行业确实不易,许多音乐人在台上光鲜亮丽的时候,台下却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他们遭受的许多困难也值得我们关注。除去音乐产业环境需要做到的改变,音乐人自身也需注意精神健康问题,精神健康从来都不是小事。不止是音乐人,在精神健康面前每个人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