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担心3月27日的到来,因为老罗在我(以及相信很多朋友)心中分量实在太重,以至于我不知道应该写些怎样的文字,来纪念这样一位大师。他的演奏生涯覆盖了20世纪,这使得他的音频、视频资料广为流传而被爱好者们熟悉;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他无以匹敌的演奏技艺相辅相成,让他的一生仿佛一部精彩的大戏。
不知怎样的文字,能哪怕非常简略但又不失尊重地勾勒出这样的伟大一生。但大师毕竟难以绕开,我们也只好硬着头皮整理一些材料,将这幼稚临摹的画卷,战战兢兢地铺开在大家面前。本文并非原创,功劳归于广大网友。为节省篇幅,文中多次用昵称“斯拉瓦”,这指的就是大师本人。在文章后部,我们插入了三段宝贵的视频,内容是老罗讲解巴赫大提琴无伴奏四、五、六组曲。
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
(1927.3.27-2007.4.27)
下面今天的正文开始。
罗斯特洛波维奇的祖先来自波兰和立陶宛,他的父亲列奥波德·罗斯特洛波维奇生于1892年,是位出色的大提琴家,1910年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很早就开始演出、教学生涯。1911年在巴黎,列奥波德还在卡萨尔斯门下上过课,随后在俄国国内各地巡演,1914至1916年间还常去阿塞拜疆的巴库演出。在奥伦堡,列奥波德爱上了女钢琴家索菲亚·费多托娃,很快他们结为夫妻。一个天才音乐家的摇篮已经准备好了。
1927年3月27日,后世的大提琴大师,被称为“斯拉瓦”的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洛波维奇出生了。据说索菲亚怀胎时间较长;母亲的说法是,这给儿子更多的时间来发育手和手指,不过儿子则说,这让他的外貌变得丑陋。
注定被熏陶为音乐天才的斯拉瓦很早就掌握了基本钢琴技巧,4岁就写出一首钢琴小品《波尔卡》。1931年秋天,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好的音乐教育,父亲决定返回莫斯科,并使他放弃母业转承父业。从1934年起,斯拉瓦先后在莫斯科格涅辛音乐学校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区音乐学校学习大提琴。据说小斯拉瓦很调皮,也不用功。他常在父母要出门的时候,摆出要苦练一番的样子。父母一消失,小斯拉瓦就开始从事他最心爱的消遣:呆呆地看窗外瞎想。等父母回来,看到小斯拉瓦练得两眼发直,母亲会心疼地说:“斯拉瓦,别练了,来吃块糖吧。”不过天才是挡不住的。1940年,13岁的斯拉瓦首次登台,在疗养胜地斯拉维扬斯克演奏了圣桑的大提琴协奏曲。
战争爆发后,全家移居奥伦堡。1942年父亲不幸去世,斯拉瓦为了生计开始在奥伦堡音乐学校教学——学生都比他大——并常在医院为伤员演出。父亲临终前不忘给当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同学、已成为著名大提琴教育家的科佐卢波夫留下遗言,把斯拉瓦托付给这位老同窗学习琴艺。1943年,罗斯特洛波维奇一家终于等来了莫斯科的救助通知,斯拉瓦去莫斯科音乐学院科佐卢波夫班上就学,而他的姐姐维罗尼卡则去科佐卢波夫女儿的班上学小提琴。他在音乐学院里如鱼得水,不仅学大提琴游刃有余,还在肖斯塔科维奇班上学作曲。据说他从二年级直接跳到五年级,1946年毕业时,名字被刻在金榜上,此后边进修边演出,1949年、1950年分别在布达佩斯和布拉格的大提琴比赛上与另一位大提琴天才沙夫兰并列获得一等奖。
1946年,父亲的老友格里埃尔把自己的大提琴协奏曲题献给不到20岁的斯拉瓦,不久米亚斯科夫斯基也为他写了激动人心的第二大提琴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在音乐学院一次考试中听到斯拉瓦演奏这首奏鸣曲后,为他谱写了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与乐队交响协奏曲(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小协奏曲。这两位作曲家都是格里埃尔早期的得意门生。
在此后的20年间,哈恰图良、魏因贝格、鲍里斯·柴科夫斯基、巴巴扎年、沙波林、谢巴林、卡巴列夫斯基、克尼佩尔、戈卢别夫、季先科、列维京等大批高水平的苏联作曲家,像争夺新娘一样竞相为罗斯特洛波维奇谱写大提琴作品,诞生了一部又一部杰作,成就了世界大提琴史上空前绝后的热潮。而高潮中的顶峰无疑是肖斯塔科维奇1959、1966年献给斯拉瓦的两部大提琴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把大提琴所不具备的音质赋予了大提琴。1963至1964年,莫斯科爱乐演出季中,罗斯特洛波维奇演奏了40部大提琴协奏曲,其中18部苏联首演、15首题献曲。斯拉瓦自称“并没有特意去鼓动作曲家为大提琴作曲”,但却骄傲地说:“我看不起那些生活在莫扎特时代,却没能从他那儿‘榨取’出一首大提琴作品的大提琴家。一首也没有!”
从大演奏家成为大指挥家的,首推罗斯特洛波维奇。准备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时,罗斯特洛波维奇曾发出感叹:“我总是嫉妒指挥!我一直幻想着拥有一把有一百根琴弦的大提琴”。1968年,斯拉瓦的指挥处女秀是在莫斯科大剧院重排柴科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由妻子出演塔吉亚娜。他自己坦言:“我从没学过,但我有最好的老师,我曾与世界上最好的指挥家们演出。”斯拉瓦的秘诀是“指挥的头脑应当想方设法清澈透明”——与他的大提琴演奏风格一致。
1955年,意气风发的罗斯特洛波维奇与莫斯科博索伊大剧院杰出的女高音加琳娜·维什涅夫斯卡娅结婚,终生志同道合。他们与肖斯塔科维奇做了十几年的邻居,两家别墅相邻,市内的住宅也曾一墙之隔。普罗科菲耶夫与斯拉瓦的交往也成为乐坛佳话。苏联的音乐学院有个“美好而悠久的莫斯科传统”——音乐学院教授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住。斯拉瓦就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家里住了两个夏天,也就有了斯拉瓦找赫连尼科夫为普罗科菲耶夫要早餐钱、怂恿普罗科菲耶夫写出应景之作《伏尔加河顿河大会师》的轶事——后来罗斯特洛波维奇发展了这个传统,让作家索尔仁尼琴住在自己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