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ndemith: Ludus Tonalis
被称为“二十世纪的平均率归纳钢琴曲集”的《音的游戏》Ludus Tonalis,副标题为“对位法、音组织,钢琴演奏的研究”,由亨德米特作于1942年,这是他的钢琴作品中最令人叹为观止者。作品中所表现的复调音乐章法的严格、无条件构造、放弃协合音等,经常被人们用来与巴赫的作品相比较。
巴赫的《平均率钢琴曲集》中,音组织是五度圈,因此从C调的最近调至最远的升F调之间是由12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组成。亨德米特则放弃大小调性,自由确定十二音,又就古老的赋格曲方法,在组织上脱离调性后的应答,先是四度,然后是三度和六度,再次是五度,并不确定。
曲目
1. 前奏曲 Praeludium,以狂想式的自由音型开始,是结合本质上不同的几种音列而成的幻想曲形式,其中拥有巴赫式的中板、静静地小抒情曲调、踌躇的徐缓曲以及庄严的舞曲等形式。
2. C调第一赋格与和间奏曲 Fuga prima in C & Interludium - Moderato with energy,先以缓慢的主题开始,另外两个主题也在此呈示。间奏曲采用中板速度,是以特异的节奏和很有力的和弦而构成,之后转入强劲有力的G调。
3. G调第二赋格与间奏曲 Fuga secunda in G & Interludium - Pastorale, moderato,一开始是奇妙的5/8拍节奏,主题快活地奏出。乐曲结束时,主题的低音被反复了四次,具有赋格结束之前常用的持续低音效果。间奏曲是一首田园式的单纯而柔和的乐曲。
4. F调第三赋格与间奏曲 Fuga tertia in F & Interludium - Scherzando,是根据巴赫风格作成的严格的主题,有着精细的构造,这里体现出精神的压缩。间奏曲部分是谐谑曲风的,由切分音动机而成的现代性的乐曲性格,充满了喜悦并具有较难的演奏技巧。
5. A调第四赋格与间奏曲 Fuga quarta in A & Interludium - Fast,三部曲式,与巴赫的结构相似。中间部多次进行调性的转换,令人注目的是,前面的两个部分的两个主题,在此以对位法将它们并排在一起。间奏曲是急速地,充满着动力性。
6. E调第五赋格与间奏曲 Fuga quinta in E & Interludium - Moderate,主题是基格舞曲。基格舞曲在过去的组曲中经常作为终曲,此处则是以主题的转位,以及其他的技巧,尽情的演奏。间奏曲为中板,是三声部的自由问答形式。
7. 降E调第六赋格与间奏曲 Fuga sexta in Eb & Interludium - March,一首很可爱的作品,拥有有趣的演奏技巧。间奏曲是非常庄重的进行曲。
8. 降A调第七赋格与间奏曲 Fuga setima in Ab & Interludium - Very broad,中板速度,间奏曲非常壮大,低音部好像沉重的脚步,其旋律流畅而宽阔。
9. D调第八赋格与间奏曲 Fuga octava in D & Interludium - Very fast,主题是短小有力的,富于演奏效果。间奏曲是非常急速地,以亨德米特的旧作《1922年》的终曲“繁音拍子”中的打击乐样式开始,中间的前奏曲出现了庄严的变奏,之后再度以前面的打击乐样式发展而结束。
10. 降B调第九赋格与间奏曲 Fuga nona in Bb & Interludium - Very quiet,主题是“第三间奏曲”的谐谑变奏,有转位、逆行、逆行的转位、叠句等技巧的发展。贯穿全曲的三十二分音符,具有谐谑性格。非常沉着的间奏曲中,出现悠缓的旋律,为莫扎特式的沉着曲调。
11. 降D调第十赋格与间奏曲 Fuga decima in Db & Interludium - Allegro pesante,主题是优美的,快活而愉悦的间奏曲,其快板旋律使人感觉到似朴素的农妇心里的喜悦。
12. B调第十一赋格(卡农)与间奏曲 Fuga undecima in B (Canon) & Interludium - Valse,徐缓主题为卡农的形式,是失去本体的低音,把亨德尔风格的徐缓主题变成二声部赋格,间奏曲是圆舞曲风格,全曲由三部曲式构成。
13. 升F调第十二赋格与终曲 Fuga duodecima in F# & Postludium,主题由两个小二度及一个三度所组成,有着非常沉着的乐思。终曲是幻想曲形式,与前奏曲相同。
赏析
大凡游戏,都不需要投入什么情感,只要获得愉悦就行了。所以这两天,我一直在听兴德米特的《音的游戏》,因为它不像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者瓦格纳的《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那么要死要活的,你不必费尽心思琢磨,这儿命运之神要发动袭击了,那儿又有什么生生死死的哲学了。在《音的游戏》里,你只要听着钢琴上弹奏出的各种声音,感受它们带给自己耳朵的奇妙,就足够了。
对于后浪漫之后的德国音乐,我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奥尔夫的《博伊伦之歌》和自己所宠爱的施托克豪森的音乐上,还特别对兴德米特和亨策的作品有过较多的接触。像兴德米特的安魂曲《当丁香花最后在庭院开放时》、交响曲《世界的和谐》、《大提琴协奏曲》,当然还有著名的《画家马蒂斯》,亨策的为钢琴及小号和大型室内乐队的《安魂曲》、芭蕾舞《乌亭》、为钢琴及音带和乐队的前奏曲《特利斯坦》等,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品。
兴德米特的《音的游戏》,实际上是一套为钢琴独奏的练习曲。我觉得这些乐曲很难用语言来加以描述,也很难将其划定到某一流派,它们基本上属于那种很难找到曲调的音乐,是由各样的音响编织而成的,但却非常动听。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听过之后,竟然没有一点儿烦的迹象,反而令我感到一种难得的宁静。如果非要有些形容,那么我只好说,它们在某些地方确实有点儿印象派色彩,但又不像莫奈的那么朦胧,也不像凡高的那么光艳。
听过这套作品,倒是真的不得不佩服德国人,让繁复的赋格从J.S.巴赫一直延续到兴德米特。《音的游戏》总共包含了12首“赋格曲”,按顺序分别是C大调、G大调、F大调、A大调、E大调、降E大调、降A大调、D大调、降B大调、降D大调、B大调、升F大调,这些“赋格曲”中间还穿插着11首“间奏曲”。在第一首“赋格曲”之前有“前奏曲”,最后一首“赋格曲”之后有“后奏曲”——它是“前奏曲”的倒影变形,也就是说,一切都颠倒了,我们听到的是“前奏曲”的镜像,真是太奇妙了!这就是游戏!
如此严密而复杂的结构,竟然能生出如此富于感官色彩的音乐,称之为一个奇迹似乎也不为过。这样的音乐,可以带着它在朗香教堂的光影中聆听,也可以带着它在人骨教堂的肃穆中聆听,而如果带着它去欣赏Paul Delvaux的画作,那一定会让画中的人物变得更加诡异。当夜深人静之时,沉醉在这样的音乐里,会感觉自己轻飘飘的,好像失去了重量,但却不是梦境,而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超现实的感官愉悦。
《音的游戏》,是童趣的游戏,也像《等待戈多》或者《4’33”》那样,是生命的游戏……